生活

孩子互相搶玩具,幫忙搶、講道理都不好,聰明的爸媽會這樣做!


孩子們搶玩具了怎麼辦?這一定是讓很多爸爸媽媽手足無措的問題吧?尤其是遇到比較霸道的小朋友,不替孩子出頭吧,怕孩子會吃虧;出面替孩子擺平吧,又怕孩子會變懦弱,以後都不敢自己解決問題了。到底要幫他出頭?還是教他禮讓?怎麼樣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呢。

面對孩子們搶玩具,爸媽們可能有很多不同的應對辦法。但最糟糕的莫過於下麵的情形:

小木家裡來客人了,是4歲的小表哥。小表哥看到地上的小火車覺得很新奇就蹲下來玩,小木一把抱在懷裡,嘴裡嚷嚷說:“這是我的,你不能玩!”小表哥因為很喜歡,二話沒說就沖向前跟小木一起拉扯小火車。

小木媽媽看到兒子的舉動有點尷尬:“別搶了,讓哥哥玩!”小木不答應,小木媽媽掰開小木的手:“怎麼這麼小氣,讓哥哥玩一會又不會帶回家。”眼看著媽媽幫忙搶玩具,小木“哇”一聲大哭起來。

可能很多寶媽都贊同小木媽媽的做法——孩子自私就該這樣治!據說這一比例達到99%。但事實上孩子真的是自私嗎?

帶過孩子的家長都知道,孩子們似乎都有個奇怪的特點,就是平時的玩具放在一邊可能很久都不碰一下,但如果哪天來客人了,當別的孩子也想玩時,就會發生玩具搶奪大戰。

事實上,6歲前的孩子會經歷一個“物權敏感期”,在這個階段,他們會把屬於自己的東西都貼上一個“標籤”——這是我的。當哪天這個屬於“我的”權利被侵犯,孩子就會通過反抗來維護自己的所有權。

如同大人保護自己的私有財產一樣,孩子的物權也同樣應該得到尊重的。

如果大人強迫孩子分享,或者搶奪孩子的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耍,會導致什麼後果?

-首先,孩子會由於委屈而哭鬧;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孩子會感覺到自己不受尊重,會因為大人的不支持而自覺自尊感下降;

-連平時愛自己的大人都“偏袒”別人,孩子心中的安全感也會受到影響;

-如果長期被父母這樣對待,這樣的孩子性格也會比較暴躁,但同時內心自卑。

當作為父母,我們也不應該為了維護孩子的物權而排斥“分享”,但尊重物權,是分享的前提。

面對孩子們爭搶玩具,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其實我們對孩子們之間發生事情的評判,往往都帶著主觀色彩。尤其是當我們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相處時,出於保護的本能,我們總會格外警惕。其他孩子的一言一行,仿佛處處透露著小氣、自私、霸道和攻擊。

也正是這份保護,打破了孩子間的正常交往,讓小事變大,誤會叢生。其實孩子們就在一次次試探和挫折中,學著怎麼和別人交往、學會如何在社交中建立彼此都舒服的界限感。

仔細想想,現在多讓他嘗試怎麼解決麻煩、化解矛盾,總要好過他長大後成為一個有“社交恐懼症”的新時代宅男/女。

其實孩子間的交往真的沒那麼複雜。倘若我們能淡定一些,做個安靜的旁觀者,讓孩子自己去相處,去解決問題,我們就會看到孩子美好和睿智的一面;就會驚喜的發現,原來成長是一件多麼奇妙的事情。

如果場面即將失控,家長可以這樣做。

1、先問孩子一個問題

“這個玩具是誰的?”這個問題能讓孩子的“擁有權”得到認可,孩子也會因為大人的這種認可而高興,會減少了分享的抗拒感。

2、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引導

“嗯,原來這個小火車是小木的,小木有權利決定是否分享噢,小哥哥你如果想玩要先徵求小木的意見。”或者說:“跟其他小朋友分享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小木願意跟小哥哥分享嗎?”

3、始終尊重孩子的決定

如果孩子不願意,堅決避免強迫的行為。作為大人,可以分散想玩而不能玩的那個孩子的注意力:”小火車是小木的呢,阿姨不能決定,但是阿姨可以給你吃一顆糖可以嗎?“很多時候,這樣的爭吵往往就此迎刃而解。

|||

如果玩具是公共的呢?也可以這樣做:

詢問是誰先玩的,讓孩子遵循”先到先得,後來者等待“的原則。”原來是小木先到的,小木有先玩的權利,小哥哥要等一下哦。“孩子會感受到尊重,並且慢慢地就會養成”先到先得“的習慣。

父母反而要重視“老好人”小孩

“老好人”小孩表現在玩具被搶也不懂反抗。很多時候這是因為這些孩子對自己的玩具沒有“物權”概念或有這種概念但是不會堅持自己的權利。你能想像一個人在街上被搶劫卻無動於衷的嗎?這類孩子責任感和自主意識往往也會差一些。

如何應對“老好人”小孩?

家長可以在家裡為孩子設立專門的區域擺放屬於他們的東西,平時還要注意對孩子的獨立想法和需求表示稱讚,家庭中的決策或計畫,也儘量聽取和尊重孩子的意見,從而讓孩子慢慢養成”我的“自主意識。

所以,父母不要再傻傻地強迫孩子分享了,物權得到尊重的孩子,責任感、小主人精神、自主意識、自信心也會較好。

讓寶寶動動手,鍛煉腦!搭建拼插玩具怎麼選?

night119

女人當媽前後的對比圖,看到最後眼睛濕了…

night119

孩子被你寵壞的9個徵兆!當心長大了變禍害!

night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