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育兒書上都有這樣的觀念:父母育兒口徑要一致,不然孩子會混淆。
但在真正生活中,我們卻發現這很難,夫妻倆的思維似乎總背道而馳,一個在說不行的時候另一個已經開口說沒關係!
@VIVA LIWA家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看她是如何化解的。
還記得有一次去月子中心看朋友的二寶,他們兩歲的大寶看到爸爸手上拿著罐裝無糖綠茶就說要喝。
媽媽立刻溫柔但堅定地說:「那不能喝喔!」
但大寶還是想喝,求爸爸給他喝。
爸爸笑了笑,就說:「好啊,那不然只能喝一口就好喔!」
媽媽整個臉色一沉,覺得困擾地說:「明明就不能喝的東西,你幹嘛說要給他喝啊?這樣他以後就會一直說要喝的呀~」
爸爸笑著回:「喝一口沒關係吧!這那麼苦,他又不見得喜歡喝。」
但媽媽當然不會同意這種說詞,總之在媽媽的面前,大寶當然是連喝一口的機會及可能性都沒有。
不過事實上,媽媽可能不知道,大寶其實以前和爸爸獨處時,就曾經讓他偷喝過一口無糖綠茶了(笑)。
當下我跟吳先生(我老公)把這部育兒戲看在眼裡,自然是兩種態度。
我一定是贊成媽媽,而他一定是贊成爸爸。這種父母雙方的認知及教養觀念落差的問題,其實也蠻常出現在我跟吳先生之間。
爸爸與媽媽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教養觀落差,我想大概有以下原因:
① 媽媽照顧小孩心思細膩,想得總是比較多、比較遠,無時無刻以一個長輩、教育者的心態來教導孩子。
而爸爸通常覺得只要在安全、可接受範圍內,偶爾越規吃點/做點跟大人一樣的事物沒關係,比較像一個大孩子在帶小孩子。
② 媽媽考量到的通常不只是當下的事件,而是這件事做了以後衍生到未來的問題。
爸爸通常只想到或在意眼前事物,並不會把做了這件事的後果一起考量在裡面。
③ 就算現代爸爸很多都跟媽媽分攤一樣的家事及育兒責任,但由於小孩天生就是比較愛找媽媽、媽媽又有內建無比堅強、無怨無悔的母愛。
所以,通常媽媽還是比較主要的照顧者,照顧小孩的時間還是遠比爸爸要長(全職媽媽就更不用說了)。如果養成什麼壞習慣,最大的間接受害者是媽媽、而不是爸爸。
④媽媽花時間在吸收、研究,累積的育兒常識知識,通常比爸爸要多出許多。有些事情媽媽知道不能讓寶寶太早嘗試、但爸爸卻have no idea。
基於以上原因,媽媽面對小孩提出一些可能不太適合、或未嘗試過的新要求時,媽媽總是傾向說不行,爸爸卻喜歡說:沒關係啦、還好吧、一次/一點點而已這類話。
拿朋友的例子來說,媽媽知道小孩子攝取咖啡因對身體沒好處,再加上還是罐裝茶,食品製造來源來路不明,萬一這麼小就養成想喝罐裝茶飲的習慣,那將來該怎麼辦呢?
所以媽媽當然SAY NO!!
但爸爸不一樣,爸爸可能覺得兒子一直央求很煩、或想到他被茶苦到應該很有趣,然後又想只是喝一口茶,又不是吃一口沙,有那麼嚴重嗎?搞不好給他試過後,他以後就不會想要了?
所以爸爸很容易就SAY OK!!
好了,分析完為啥爸爸和媽媽會對同一件事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反應後,來講一件今天我跟吳先生的事件。
今天我們全家去逛商場,就在我去上廁所時,吳先生帶著最近很愛練走的翰翰到處晃。
等我出來後,發現老吳的臉有點困擾又覺得有點好笑,而兒子的臉則是相當不悅。
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老吳剛剛帶他站上電扶梯,翰翰覺得站在電扶梯上實在是太好玩、太酷炫了,所以想要不停的不停的不停地重複上下電扶梯,只要不順著他,他就生氣。
我第一時間就是回老吳:「那你幹嘛要給他玩啊?你不知道你兒子的個性嗎?」(翰翰是一個非常倔強、執著、很有自己意見的孩子,只要他不能如願達到他腦中想做的事、想拿的東西、想去的地方,就會生氣發飆!)
這時期的小孩又是對一件有趣的事情,就要重複的練習/玩耍,一直重複重複,直到他膩了倦了注意力轉換為止。
因此不能給他玩的物品或事物,我絕對一次都不給他嘗試!
不是說當下做了那些事情就會有多嚴重,而是做了之後,他可能就會想要一直做,有的會變成習慣、有的只是帶給媽媽很大的困擾。
其實,吳先生對此也挺後悔的。因為我順勢對他小說教幾句,然後也放他自己去對抗硬要一直玩電扶梯的逆兒,讓他自行收拾爛攤子。(偏偏今天的商場到處都可以看到電扶梯,簡直難以讓翰翰忘記電扶梯的魔力~)
我的目的是讓吳先生體會到兩件事:
① 一開始只是想說覺得好玩、看到兒子很開心,沒想到後來會變得這麼煩。
② 就算對他那麼好,順著他,他後來還不是把這一切視為理所當然,鬧起來還是停不下來,而且重要時刻依舊只聽媽不要爸,那爸爸何必呢!
其實,爸爸身為家中長子的心態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媽媽也帶了爸爸這麼多年,長子雖然緩慢成長,但還是有個極限在。
所以媽媽們也不要太苛求,有時候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
所以,最後還是忍不住看到爸爸焦頭爛額,念了幾句後就幫忙解圍了,這樣才能維持夫妻關係與家庭和諧啊,哈哈!然後呢?然後當然就是爸爸always聽媽媽的話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