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遇到困難就放棄?你的孩子可能患了「習得性無助」!

作者:沐丹青

辦公室的同事,張姐,最近總是哈欠連天,跟我們訴苦,孩子上了小學以後,每天寫作業都要到晚上十點多,等洗刷完睡覺的時候都十一、二點,所以每天都覺得睡不夠。

我很納悶,就問:「小學生作業也這麼多?老師怎麼會給孩子這麼大的壓力?」

「不是作業多,而是堯堯看到作業就不寫,一會說頭疼,一會又說渴了,總之就是各種拖拉逃避。」

張姐發愁地說:「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給他輔導作業他還嫌煩,數落急了就說『我就是不會,我就是不會……』。拖拖拉拉幾個小時,寫的作業也是一塌糊塗,潦草應付。」

「堯堯挺聰明的啊,怎麼會不會寫作業?跟不上學校進度嗎?」

「以前是挺聰明的,不知道為什麼現在越來越不用心了,什麼課還沒上就先說自己不會!成了大笨蛋了!」

突然想起來有一次去張姐家做客,堯堯正在搭積木。

張姐一邊和我們聊天,一邊『指導』堯堯。

「這裡用這個顏色不好看」、「屋頂不能歪」、「你怎麼這麼笨呢,才搭了這麼低就歪了」。

堯堯玩積木的興趣和信心就這樣一點點被消磨掉了,跑到一邊去看電視。

張姐不明所​​以,還跟我們抱怨:「這個孩子什麼也玩不久,沒耐心!」

聯想到這些,就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了。極有可能就是張姐在家庭教育中的失誤,造成孩子患了『習得性無助』。孩子並不是真的不行,而是自己給自己設定障礙,認為自己不行。

所謂習得性無助,是指如果孩子重複失敗或者被懲罰,就會產生無助感。

這種無助感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稱為習得性無助。再次遇到相同的情況的時候,孩子就會產生恐懼心理,自信心受損,甚至自我放棄,不去付諸努力。

每個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對這個世界都充滿了好奇和探索欲,他們觀察所有的東西,爬著去觸摸所有看到的,想把一切都研究透。如果這個時候你大喝『這不能碰,那不能碰。』孩子就會慢慢地形成心理反射:這些東西我都不能碰。

孩子覺得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會慢慢產生一種消極無望的情緒,長此以往,甚至會導致憂鬱。

在中國考試升學教育的大環境下,孩子學習壓力較大,習得性無助往往無處不在,如果有一門功課學不好,每次都被家長或老師批評,被同學鄙視,孩子對這門功課的信心就會被慢慢摧毀。

在一件事情中無助感一旦形成,有可能會遷移泛化到其他學習活動中,孩子做什麼都沒有信心,在心裡默認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什麼也做不成。孩子認定付出努力對結果也不會產生正面影響,這種絕望情緒蔓延,孩子就會沒有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意志力。

做事情的時候自我效能感低,孩子對自己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智能去完成某一學習行為的自信程度很低。遇事恐慌、逃避,不去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做到的事情也無法正常發揮,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舅媽是一個性格很好強的人,她希望自己家過得比親朋好友家都強,於是對自己要求很嚴格,拼命工作賺錢,節衣縮食。

她對表弟的要求也是事事做到最好,當然也包括學習成績,她要求表弟考第一名。可是表弟偏偏不爭氣,學習成績一直不是很突出,處於班裡的中下游。

舅媽心裡著急,自己下班回來還要守著表弟做作業,張羅著給表弟報各種輔導班。無論表弟要買什麼東西,她都會說:「考第一什麼都買給你,不考第一什麼也別想要。」

每次考試完即使老師不公佈成績,舅媽也會想方設法去打聽表弟的成績和排名。如果表弟考得好一點,舅媽會說還是太靠後,跟第一名差十幾分呢。如果表弟退步了,舅媽準能嘮叨好幾天:「才考這種成績,怎麼上好大學……」

一番折騰下來,表弟不僅學習成績沒上去,反而產生了厭學情緒,對考試有一種不可名狀的恐懼,快考試了就生病,不是拉肚子就是感冒,等考試過去,身體也就好了。

表弟跟我說,不管自己怎麼努力,成績就是上不去。他覺得班裡每個同學都比自己強,他們不怎麼學習都可以輕鬆取得好成績,而自己這麼笨,再努力也沒用。

舅媽的嘮叨更讓他心煩,索性自我放棄,任憑成績一路下滑。

沾染上習得性無助的孩子,在對失敗進行分析的時候,容易把失敗歸因於內在的、穩定的、普遍的原因,一般是智力因素。

認為問題的出現都是自己的錯,這個問題產生的後果會破壞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己付出再大的努力也於事無補。索性任其發展,不再去做努力,越挫越敗。

失敗者找原因,成功者找方法,不認為失敗是源於自己無能的人,在面對問題的時候,不會陷入悲觀、絕望的境地,而是調整自己,尋求方法,越挫越勇,也更容易走向成功。

逃避就像長頸鹿將腦袋埋進沙地裡一樣,除了暫時麻痺自己,對事情的解決並沒有任何益處。

而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如何幫助孩子避免習得性無助呢?

孩子失敗的時候已經內心很失落挫折了,這個時候需要我們做父母的多加開導,而不是指責不已。過多的指責無異於在孩子傷口上撒鹽,不僅不能讓孩子重塑信心,反而會讓孩子更失落,對自己不自信。

愛指責的父母,塑造不出自信的孩子。

不能因為孩子偶然出現的錯誤而斷定他在這方面沒有天分,一旦貼上某方面不行的標籤,再想重塑孩子的信心就難上加難了。

如果孩子自己給自己貼上『失敗是因為自己的智力不高』的標籤,那麼孩子就容易放棄嘗試和努力的勇氣,遇見困難就當『逃兵』。

要對孩子進行積極的評價,當失敗出現的時候,通過回憶孩子曾經取得的成績,讓孩子明白失敗並非自己智力有差,引導孩子把失敗原因歸於可改變因素,而不是自己的智力因素。

從身邊小的、易做成的小事開始,讓孩子嘗試勝利和成功的滋味,同時給孩子一些獎勵和鼓勵。成功最能喚醒孩子學習興趣、提升學習動力。

比如孩子成績在班裡偏下,可以給孩子設定一個小目標,下次自己多考多少分,不去和別的優秀的學生比較,而是和之前的自己比。

把注意力放在超越別人上面,容易產生無望感,不如超越自我。

孩子生氣就自虐?原來是父母的婚姻關係出現了問題…

night119

兩歲前不要總是抱著孩子不放,否則孩子可能就毀了!

night119

歐美家庭最流行的紀律管教法:Time Out,你知道嗎?它的優缺點是什麼?

night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