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大人態度的轉變,促成了與孩子的親密聯結。

本文來源:積木育兒(微信號: jingguanyuer)

朋友打來電話,激動地說:「你知道嗎?小佑佑能聽懂我的話了。」

問題是她家寶貝才4個月大呀。

朋友有些著急,「你別不信啊。我講給你聽。」

我們先來聽聽她的講述吧:

孩子在我肚子裡的時候,一點也不折騰,除了能吃能睡,我一點異樣也沒有,我和老公都說這孩子生出來肯定很乖,很好撫養。

誰知,小家伙出生後,我們的災難就來臨了:小家伙不僅是個軟萌的小寵物,他要人照顧吃喝,還要管他尿了病了累了;不管白天黑夜,他說哭就哭、說鬧就鬧,而且輕易哄不好;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但必要得大人抱著才能睡踏實了,一放下就會醒過來……

全家被他折騰得人仰馬翻。老公很是煩躁,因為孩子不分晝夜哭鬧,嚴重幹擾了他的睡眠;我則郁悶得快憂鬱了,眼看著自己快要上班了,可孩子的情況我一點也沒有摸著頭緒,怎麽放心得下。

怎麽辦?

就在上個星期,孩子夜裡又醒了過來,給他換了尿布,又餵了奶,抱著小家伙在屋裡來回走了近一個小時,小家伙仍舊無法安靜下來,我強行壓下內心的狂躁和鬱悶,決定好好跟孩子談一談。

跟4個月的小孩子面對面懇談,而且在午夜時分,任誰見了都會以為我瘋了,但我確實沒有辦法了。

我把孩子抱起,托著他,讓他能夠與我面對面,然後看著他的眼睛,跟孩子說話:

我告訴他在他未出生時我和爸爸對他的期待和盼望,我們為迎接他的到來做了哪些準備,以及爸爸為他取了多少個有美好寓意和祝福的名字;

我還告訴孩子,我和爸爸最近照顧他時的手忙腳亂,面對他哭鬧時的手足無措,以及自己的擔憂和爸爸的煩躁。

我跟孩子說:「佑佑寶貝,媽媽馬上就要去上班了哦,媽媽擔心你一直這樣哭鬧,我們全都不會好過哦。不僅爸爸媽媽,你也會一樣很辛苦。我和爸爸會因為受不了對你發脾氣,你也會因為不規律的作息而精神不濟。你能答應媽媽好好睡覺嗎?」

正是大人態度的轉變,促成了與孩子的親密聯結。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這個過程我能感受到孩子很明顯的變化,一開始他的身體是緊繃而僵硬的,會扭動身體,並且伴隨著不耐煩的哼哼,但隨著我輕聲對他說話,他慢慢地安靜下來,不再扭動身體,大眼睛一直盯著我,好像認真地聽我說話,我覺得他能夠聽懂我的話。

更神奇的是,這之後的幾天時間,他都能比較容易被安撫,只要大人開口,他就會安靜下來,轉動身子去聽大人說話,偶爾還會發出咯咯的笑聲。夜間,他除了醒過來喝奶外,大都能很好地睡覺。

對此,老公十分驚奇,我們做過討論:或許是我們自己態度的改變,向孩子傳遞了一種「愛」的感覺,他才變得不再那麽緊張和焦慮。

比如,在此之前,我們更多是疲於應付孩子的一切需求,餓了就餵,困了就抱,哭了就哄;但現在,我們會試著改變對待孩子的態度,會經常躺在他的身邊,跟他念叨念叨,也會在給他換尿布餵奶的時候,輕輕地撫摸他的身體。我們發現,這個時候孩子的身體是放鬆的,神情也是愉悅的。

引起這個神奇變化的,正是大人態度的轉變,促成了與孩子的親密聯結。這個過程,與其說孩子聽懂了大人的話,不如說孩子讀懂了大人向自己傳遞的情感信號。

一開始,孩子試圖通過自己的方式(如哭鬧、大喊、發脾氣等)與父母建立聯結,想與父母達成溝通,如這個過程,孩子發出的信號未及時得到大人的回應,那麽他就會做出更激烈的行為,如不斷哭鬧來吸引父母。

孩子會從父母的回應中(父母抱他是否是溫柔的、親切的,跟他說話是否足夠溫暖而輕柔)判斷自己是否被愛,同時,孩子也會吸收父母的情緒和反應,用類似的感受和行為做出回應。

故而,我們通常可以看到,一個疲倦、煩躁不安的父母,他通常會有一個局促、無法安靜下來的孩子。因為唯有父母平和,孩子才能快樂;因為正是父母與孩子的互動過程塑造了孩子的不同反映方式,造就了我們當下的孩子。

父母平和,孩子才會快樂。

心理學上有一個踢貓效應,說的是爸爸在單位受了領導的氣,回到家就抱怨妻子做飯太慢又難吃;妻子積聚了一肚子的氣,轉身撒到了邊吃邊玩的孩子身上;孩子呢,情緒變得很糟糕,一腳踢向了一旁睡覺的貓咪……

可以看到,家庭的能量是向下傳遞的,而且家人之間互相影響。最主要的是,情緒是相互傳染的,不被看見和處理的情緒並不會消失,而是以更大的破壞力和能量發洩出來。

有這樣一個例子,老師讓孩子畫一張最美的媽媽的畫像,一個孩子畫的媽媽眉頭緊鎖、嘴角低垂,仿佛有萬千煩心事無法排解。

老師打來電話,告訴這位媽媽:「孩子說,媽媽每天都很不開心。」而且老師還說,孩子每天在幼兒園也很不開心。

我們可以看到,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孩子的樣子,可能正是父母本身的樣子。因為孩子無法從父母處習得接納情緒的積極態度和從容心態,自然他也無法去駕馭它。

那麽我們要怎麽做?

首先需要看到,情緒是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的表現。

不管是大人本身還是孩子,在有負面情緒的時候,一定是他的某種負面情緒沒有得到滿足。

情緒其實是一個信號,是幫助我們看到我們的需要,並引導我們如何去做的能量。這時最恰當的做法是敏銳地看到並接納自己的情緒。

其次,我們需要努力營造一個平和的氛圍。

在這個環境中,我們可以與家人和孩子去談論我們的情緒和感受,我們要和孩子保持親密的聯結,讓孩子能夠從中感受到被愛被接納的情緒,不會擔心我們的情緒不會接受。

同時,我們可以集聚全家的力量,通過恰當的引導和方式,幫助孩子去認識自己的情緒,去探究情緒背後的需求,以通過恰當的方式解決難題,闖過難關。

對個體來說,情緒被看見和接納,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治愈的開始。

為什麼孩子需要聽或看些可怕的故事?害怕是孩子變勇敢的必經之路。

night119

7 招搞定亂發脾氣的熊孩子!

night119

寶寶狂哭!上班前的「離別大戲」媽咪們你每天都得面臨一次嗎?!

night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