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從呱呱墜地開始,是由一次次的分離串聯在一起的。每一次分離,都是一次精神上的磨煉。但分離是必要的,神經精神學家伊夫·普瑞讓說,它讓我們成為自己。
這個八月,兩三歲的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與家人的分離,正是成長的開始。它對於孩子的意義何在?來自精神分析家陶杏華的解讀,或可給正在焦慮中的父母一些安慰和力量。
作者:陶杏華,精神分析家,心理教育工作者。
「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類似的話語,伴隨著哭聲發生在每一年新生入園的時候。兩三歲的孩子,走進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遇見陌生的人,對他們來說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
正如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曾進行的一項「幼兒園新生活適應性調查」的結果顯示:近九成的孩子在入園初期會出現各種不適應症狀;超過一半的孩子在入園後生病概率明顯增加;其中44%的孩子在第一學期生病超過3次。
其實,分離焦慮是孩子人生中的重大轉折點,專家甚至把這一時期稱為「孩子的第二斷奶期」。
因為相對於家庭生活來說,入園後孩子不但失去了一定的自由和被重視感,還要被迫適應與家庭環境迥異的幼兒園新環境、新生活方式,學會與同伴交往、分享,學會獨立生活。
這些壓力需要通過某個管道宣洩出去,所以,孩子會哭、發脾氣、拒絕交談、拒絕上幼兒園。
這些行為表現是對陌生環境有恐懼和有意迴避,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自我保護本能。才入園的孩子認知能力還不成熟,需要比成人更長時間去辨別並適應這個陌生環境。
適應期是7天到一個月,但是適應期的長短除了與孩子個體素質有關外,還與父母態度及家庭教養方式有關。當家長把孩子的入園焦慮想像得過於嚴重,是會影響孩子對幼兒園適應的速度。
另外,如果孩子在家被過度保護、溺愛,導致孩子不會自己吃飯、提褲子、大小便等,自理能力差,凡是依賴父母,不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缺乏自由探索、獨立自主的動力和機會,那麼孩子適應起來也會更困難,分離焦慮也會延續更長時間。
十月懷胎,孩子和母親通過臍帶建立了緊密的聯繫。當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寶寶就有了第一次分離。
出生的那一刻,孩子要開始通過自己的力量來呼吸,需要自己去吃東西(喝奶),這與之前被羊水環繞的環境是完全不同的。這就說明此處是有斷裂的,孩子需要自己去適應空氣。
一般來說這樣的轉變是不會有問題的。但還是需要孩子自己,主體性的東西來發揮作用,也就意味著孩子需要依靠自己。而分離的意義就是甩開一些對大人的依賴,每分離一次,自我就鍛煉成長一次。
有了這第一次分離,人一生可能遭遇的分離就開始接踵而至:斷奶、分床、入園、畢業、離職、離婚、搬家、離世。幾乎所有分離,都意味著對新環境的適應,都需要面對新事物的挑戰。
在這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的情緒反應,不管是成人還是小孩終會慢慢走向平靜。
孩子對幼兒園的適應是一個質變的過程,事物凡是發生質的變化時,都是極為困難的,特別是人類。
孩子是未成年人,因此這個過程會更加艱難,新入園孩子產生焦慮現象是正常的,這是他們適應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以及他從沒有經歷過的集體生活所必須面對的。
心理學家通過觀察把孩子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反抗階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鬧;
失望階段——仍然哭泣,斷斷續續,吵鬧的動作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
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的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看見家人時又會出現悲傷的情緒。
不同的孩子,因其個人氣質、不安全感和家庭教養方式的差異,這三階段持續時間的長短不一,並且痛苦的程度和焦慮情緒表達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例如,有的僅表現在與親人分離片刻情緒很壞,但親人走後轉為正常;有的與親人分離後還思念著,整天情緒很壞,容易哭鬧;有的則不哭鬧,但神情呆板、緊張,或獨自枯坐等。
其實大部分孩子從七八個月起就會明顯表現出這種分離焦慮(這一階段的嬰兒正在形成最初的社會性依戀),有些孩子甚至更早。
分離焦慮一般在孩子兩歲左右時達到頂峰,兩歲以後,孩子能接著探索環境的方式發展自我獨立的能力,他的分離焦慮會在整個學前期逐漸減輕。
對陌生環境產生恐懼並有意迴避,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而嬰幼兒的認知能力還不太成熟,他們需要比成人更長的時間去辨別,並適應這個陌生環境的人和物是安全的。
並且,因為孩子表達能力有限,所以在適應過程中,他們的恐懼和不安的方式也會比成人更為劇烈。可以說每個人的生命之初,就是伴隨著這樣的焦慮、惶恐和疑問度過的。
半歲前,孩子最大膽的需求就是從生理營養和心理需求兩個方面獲得滿足以便活下去。其中心理需求主要有兩種:被無條件接納;被看成最重要的。
如果半歲、或至少三個月前,孩子的「無條件接納」和「重要感」得不到滿足,那麼他的安全感就會出現問題,與親人分離的焦慮感就會更加強烈。
最初,這種焦慮的出現是具有特殊的適應意義的,因為它促使並幫助孩子去尋找他最親近的人,這是孩子尋求安全感的一種有效方法。
孩子半歲左右是一個重要分水嶺,此時孩子的自我意識萌芽,他開始學會一些自我安撫的方法,如吃手,或者迷戀一些替代物,如毛巾、柔軟的玩具等。
一歲左右,孩子慢慢學會了走路,大大地拓展了自己的生活空間,他開始更多交替嘗試親密與分離。兩歲左右,孩子開始有自己的「脾氣」,他開始迫切想要嘗試獨立與自主。
倘若孩子在以上各個時期,所需的心理營養都得到充分滿足,那麼孩子社會化發展、情緒控制等方面都不會有太大的困難,這樣,孩子整個人生的發展也就有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比如新入園時孩子分離焦慮就不會太強烈,上幼兒園就不會哭太久、長時間不適應,長大後失戀、親人去世、遭遇挫折都不會承受不住。
新生入園時,會有一些母親在分離這件事上表現出強烈的不捨,作出強烈的反應。因為入園分離更主要是孩子和母親的分離,孩子在分離的過程中難以忍受。同樣的,母親也難以承受。
這個時候,就需要一些外力的幫助,不管是家人還是老師,都需要。在分離的過程中,母親也是比較焦慮的,只是她沒有哭喊出來而已。
如果母親在無意識層面接受了入園這件事,認為是對孩子很好的事情,接受孩子要離開自己去幼兒園,母親的態度就會傳遞到孩子那裡。
所以,如果這個分離過程孩子過於痛苦,大部分原因也是父母的分離焦慮造成的。而大部分的母親會有焦慮是很正常的,就比如送養育了18年的孩子去外地讀大學,哪個母親會不難過呢?
正常的焦慮會因為自我調節、日常工作、與別的媽媽交流而消失,因為孩子的離開而產生的空缺,在其他地方找到了支撐、支持,那分離對母親來說就不是困難,難過兩天也就好了。
但是也有十分焦慮的家長,他們的態度就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入園情緒。而這些過度的焦慮與父母過去的經歷、現在的家庭狀態也是息息相關的。
父母在幼兒時期未處理好的事情,會在無意識中傳遞,精神上缺失的東西也會傳遞,母親幼兒時期未被解決的焦慮就會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
因此,家長一方面要意識到自己過去的經歷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另一方面要和另一半一起面對分離焦慮、相互支持,大家共同努力來幫助孩子和家長好好分離。
父親與孩子的關係可以說是「虛的」,因為更多是通過話語來建立的。不像母親與孩子之間因臍帶、哺乳,在身體上就建立了緊密的聯繫。所以在分離的過程中,母親會更加「操勞」。
如果這時父親能夠介入其中,幫助母親並給母親以支撐,會在孩子入園焦慮這件事上達到極大的作用。既然母親送孩子去幼兒園會心疼、心軟,不如給爸爸機會,讓爸爸帶著孩子上幼兒園,可能就會有驚喜發生。
雖然母親的話語能為孩子打開世界大門,具有決定性且影響深遠,但父親角色的存在不僅是一家三口的一種平衡,也是對母親責任的一種分擔。
分離焦慮在孩子的依戀系統與探索系統之間建立起了一個連鎖機制。這一機制保證兒童以依戀對象為「安全基地」,逐步地去探索新的環境和實物,同時又防止兒童離「安全基地」過遠或者時間過長。
也就是說,他一方面有助於兒童認識環境,一方面又具有保護功能,因此對兒童的發展十分重要。
孩子都很渴望與父母親近,雖然孩子一方面喜歡這種親近感,但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被「吞沒」了,這反而會導致孩子內心產生被「吞沒」的創傷。
影響親人之間的關係的要素有兩點:愛與自由。愛,令關係更近;自由,令關係保持距離。這看似相互矛盾的兩點也說明只有距離合適的關係才令人滿意,太遠或太近的關係都會令人焦慮。
所以當一個新入園的孩子,可以獨立在家庭之外尋求親密的關係,又能和家庭保持聯繫,並從中獲得必要的情感支持時,那麼當孩子跨過分離焦慮的坎之後,他的心情會是愉悅的,他才能得到成長的機會並因此成長,最終成為他自己。
<!–DSC0009.jpg–> (929 Bytes)
人一生可能遭遇各種分離:斷奶、分床、入園、畢業等等。幾乎所有分離,都意味著對新環境的適應,新事物的挑戰。通過一系列的情緒反應,不管是成人還是小孩終會慢慢走向平靜。
<!–DSC00010.jpg–> (948 Bytes)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