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Monica是一個10來歲的小女孩,她很苦惱。她有一個從幼兒園開始就一起玩的朋友,Katie。曾經她們很要好,但有一天,Monica發現漸漸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課外活動在操場上時,Monica發現Katie在向一群女孩低語什麼,並且一邊說笑一邊還看兩眼Monica。Monica覺得不舒服,於是上去問:「你們在說我嗎?」,Katie輕蔑地說:「沒有啊!」。
Monica和Sarah玩,Katie來警告Monica,不許她和Sarah玩。過了兩天,Monica看到Katie和Sarah在玩,於是也想加入,但Katie拒絕了,Sarah也沒有幫她。
Monica覺得很無助,她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也不知道Katie為什麼要這麼對她。她媽媽說:你們是那麼久的朋友,你要不要直接給Katie打個電話問問清楚?
Monica打了,但Katie說:「我沒有討厭你啊,你這個人怎麼那麼大驚小怪呢?」Monica覺得,可能真的是自己大驚小怪了。Katie沒錯,錯的是她。
但是漸漸的,班上所有的孩子都疏遠了她。
她以為沒有人會認真聽她的話,也沒有人會相信她,因為Katie是她的朋友。但Monica的媽媽認真聽了。她沒有勸Monica要對Katie更好一點,也沒有說女孩子間就是這樣的啊,習慣就好了。
Monica的媽媽告訴她,這些事情曾經也發生在自己身上過,還告訴她,Katie並不是她真正的朋友。
終於有一天,Monica在Katie又欺負她時,勇敢地看著Katie的眼睛,說:「你就是通過讓我不開心來讓自己開心,這不是真正的朋友。」Katie臉紅了,無法辯駁。
Monica高高地昂著頭走開,那些壓抑在自己心裡的話說出來後,終於一身輕鬆。她參加了學校體操隊,結交了新朋友,她不再頭痛噁心,而是開開心心上學。
她還會和Katie做朋友嗎?Monica說:「不。」
這是繪本《My Secret Bully》(我被偷偷欺負)講的故事,作者 Trudy Ludwig,是美國小學為孩子推薦的應對霸凌(bully)的讀本。
二
家長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被欺負。我們討論,孩子在遊樂場被別的小朋友打了,要不要打回去?
欺負有很多種,有的情節惡劣但明顯,比如打人、搶東西、逼下跪、威脅。在赤裸裸的肢體衝撞面前,整個社會非常警惕,苦思對策。
但事實上,像Katie這樣的「隱性欺負」更常見,而且不光在幼兒時期,更一直延續到青春期,甚至成人期。
前兩ˊ週我們研究生寢室室友在一起聊天,忽然其中一個女孩說起和以前室友的矛盾來。另一個女孩聽完了,說:「她對你就是Bully(霸凌)呀!」
讀完Monica的故事,我對比了一下故事裡的Katie和那個極品室友,發現她們的策略是完全相似的。
你是從外地來的啊?你們那裡很窮吧?你這個人怎麼那麼笨?這樣都不會?你品味太差了,這算什麼衣服什麼裙子?鄉巴佬。
而當被欺負的人反抗時候,他們依舊把髒水潑過來:你怎麼那麼敏感?太小氣了!你是不是有被迫害妄想啊?所以跟你這種人沒辦法相處!
你看,我朋友那麼多,你跟我有矛盾,一定是你的問題。你看,我多有錢、多漂亮、多聰明、多成功,你憑什麼跟我比?
很多欺負者在外人面前都是很好的形象,他們甚至赤裸裸威脅:你告訴別人好了,看人家相信我還是相信你!
一個人敢欺負另一個人,肯定有倚仗的優勢。有的倚仗自己的身高力量、有的倚仗自己的家庭背景,而像這類隱形欺負,通常倚仗的是自己的受歡迎程度。
本來的差距在他們的精心打壓下,在被欺負者心裡越來越大,終於變成不敢挑戰的鴻溝。
一個人為什麼要欺負另一個人?Monica說,「你就是這種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痛苦上的人。」我覺得不然。
一個人長期系統地欺負另一個人,是為了「掌控」,是為了關係中絕對的權力。他從這種掌控關係裡找到快感。
我要你戰戰兢兢看我臉色,我要你坐就就得坐,叫你滾你就得滾。我心情不好你不允許開心,在我倆的關係裡,我就是絕對真理。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必須孤立被欺負的人。他們不允許被欺負的人交朋友,散播被欺負的人的謠言,詆毀嘲笑被欺負的人。在物理上、在心理上徹底隔絕被欺負者。
三
有段時間我看所謂的PUA撩妹理論,他們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叫「打壓」。
打壓女方,抬高自己,從而得到一段關係中的完全掌控權。所以戀愛關係、婚姻關係裡,這樣的隱形欺負也很常見。
再進一步,原生家庭裡面有沒有呢?有沒有父母一直打壓孩子、拔高自己,從而想要掌控孩子的全部人生?
而對於被欺負的一方,如果落入了這個循環,最大的心理創傷,是喪失了對自己和對周圍環境的信心。
因此教育孩子也好,拯救自己也罷,我們怎麼對抗這種隱性欺負?
隔離欺負者、擴大交友圈、培養自信。
Monica的媽媽沒有要求Monica反省自己,也沒有要求Monica要對Katie更好來贏得歡心,這是她媽媽最智慧的地方。
物理隔絕,是快速恢復自信最有效的方法。我的研究生室友,自從換到我們寢室後,整個人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欺負別人的人,上有法律,下有父母,懲戒、感化、教育的責任,從來不在弱小的被欺負者身上。
最近大熱的日劇《賢者之愛》,搶項鍊、搶男朋友那些都是很明顯的「隱形欺負」套路啊,女主再強大,也搭上了自己的一生幸福,真的有必要嗎?
孩子小學前,父母對自己的評價非常重要,父母的評價建立了我們最初的自我認知。父母不要打著「為了讓他謙虛一點」的幌子,一直故意貶低孩子。接受到很多很多愛的孩子,才對世界有安全感,才對自己有自信。
青春期後,同伴影響越來越大。因此,如果害怕孩子被欺負,最好的辦法是創造機會,讓孩子能在不同的管道交朋友。
比如,在學校有學校的朋友,在家有社區裡一起玩的朋友,在舞蹈團、樂團、籃球隊也有另外的朋友。一個是朋友多的孩子不容易成為欺負者的目標。
另外,朋友多的孩子對自己更有自信。哪怕在一個團體中受到排擠,也容易在另幾個團體裡找回自信。
在遭遇被欺負這個人生挫折時,有親密的人在自己身邊,或許是父母,或許是真正的朋友,傾聽自己的訴說、認同自己的感受、給自己離開和反擊的勇氣,這才是最大的財富。
最後,無論作為父母,還是作為社會一份子,我們更要保證自己和自己的孩子不要成為那個欺負人的人。
有些父母覺得,我的孩子打人總被別人打好。我引用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老師的話:「有些家長說我的孩子老被人欺負,我說這種被欺負的孩子,他不惹事生非,你就教他怎麼保護好自己就行了,關鍵是老是欺負別人的孩子,你才要當心。」「老讓孩子占便宜,等到孩子真打出事來,你會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