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你是媽媽,不是傭人
前幾天回老家待了一段時間,我兒時的玩伴請我去她家吃飯。她們家有三個孩子,老二叫萌萌。這個小孩似乎總是嫌媽媽的關注度不夠,想著各種方法盡量得到媽媽的關注。
吃飯時,萌萌看了一眼端上來的菜,把碗一推說:「這些菜都是我不喜歡吃的,我不要吃飯了!」
我朋友趕緊說:「那你想吃什麼?媽媽再去幫你做?」
萌萌說:「番茄雞蛋麵!」
我朋友又下廚去忙活了。
等麵做好了,大家都吃完飯了,她跟萌萌一邊吃番茄雞蛋麵一邊聊天。萌萌此時心情很不錯,因為她覺得自己掌控住了整個局面,得到了媽媽獨特的關注和愛,還享受了別人沒有的全套服務。
那位朋友無疑是想做個「好媽媽」,結果卻扮演了傭人的角色。
我們常說教育孩子要有自己的立場,不僅針對別人,還表現在你對孩子的立場堅定上。
如果是傭人,她可以聽主人發號施令,只需要照做就行。
但我們是媽媽,我們要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也要駁回他的不合理要求。因為媽媽的愛雖然是無條件的,但也要講原則。
還因為我們是媽媽,所以要狠下心來幫她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不拿不吃飯來威脅人的習慣。
如果我們對於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予理睬,溫和而堅定地堅持進餐原則,那孩子自然會明白你的底線,不會無理取鬧,不會因為反正我不喜歡吃這個,媽媽還會給我做別的,而去挑食偏食。
◆◆◆ ◆◆
教育和養育同等重要
去年帶涵涵出去旅行,在回來的火車上,碰到一個五歲小孩的媽媽。當聊起她看不看育兒類書籍時,她說:「現在孩子長大了,知道該怎麼餵養了,我覺得沒必要看了。」
然後我身邊很多媽媽也總是說,等上了幼兒園就好了,有老師管著他。還有的媽媽,在孩子不聽話時,都拿老師來壓制他。好像只有養育孩子才是自己的事,其他都是老師的事。
可是能影響人一生的是80%的家庭教育,而不是那20%的學校教育。如果你都無能為力,老師更沒辦法引導好你的孩子。
很多心理學家一致認為孩子在六歲前形成的人格決定一生。撫養者對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影響,在後面的文章裡,會從心理學的角度,結合實際案例,及通俗化的分析慢慢滲透給大家。
我想不通的是,社會雖然在發展,但為什麼人的觀念卻一直很難改變?
我記得有一篇文章叫做《請別用養豬的方式來養孩子》,說的是我們這一代人,父母只要負責我們吃飽穿暖就好了,根本不去關注教育問題。如今秉持這種養育理念的家長不在少數。
無疑最後一種是最可怕的,那麼不重視自我的成長和學習,以及育兒知識的更新,很可能會變成最後一種父母。
◆◆◆ ◆◆
先愛自己,才有一切
我們是媽媽,不是傭人。我們需要有自己的空間,需要有自己的事情,不能僅僅圍著孩子和老公轉。任何時候孩子都不應該被放在家庭的第一位。
因此,只要我們改變了,孩子就會跟著改變。我們的人格魅力也將影響孩子,我們終將成為孩子的楷模,和模仿對象。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先做好你自己。
比如,如果你的家裡到處都是書,你本身就是一個愛讀書的人,那你的孩子不可能整天玩遊戲,看動畫。再比如一個性格溫和的媽媽,基本上培養不出脾氣暴躁的孩子。
更何況,你先要愛自己,才有能力給予愛,才能真正愛孩子。而只要有愛,一切都不成問題,畢竟一個孩子想要健康成長,無非就是給予他充分的愛和陪伴。
所以,請做媽媽,不要做傭人!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我們仨)圖片作者:Carolina)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