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燒,是每個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而且會提心吊膽、焦頭爛額。
這篇孩子發燒的文章非常專業,特別實用!相信大多數疑惑,這裡都有答案,建議媽媽們讀完後能夠收藏。
雖然我們都知道感冒、發燒、鼻塞、咳嗽什麼的問題不大,很快就會好;雖然我們都懂小朋友就是這樣漸漸有了自身抵抗力,然後慢慢長大,不過只有當過爸媽的,才知道家裡有個發燒的小朋友意味著什麼哈。。。
當孩子滿臉通紅,不肯吃了、不想喝了、也不要玩了,全世界的爸媽都會焦慮,尤其是新手爸媽們。
各種教導我們如何處理小朋友感冒發燒的資訊很多,而且我們身邊還有一批身經百戰,還很願意分享經驗的爸媽們,但你有沒有發現,越是漫天飛的資訊和經驗,卻越容易讓人迷失方向,越惘然不知所措?
比如以下的這些問題,你的答案是什麼?
好吧,我相信不同的媽媽有不同的答案,我們一起接著往下看吧。
小朋友為什麼會發燒?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體溫總是在37°C左右,早上低些,晚上高些,激動的時候高些,發呆的時候低些。。。這個可自動調節的中央空調是由位於大腦的一個叫做「下丘腦」的部門負責的。
有意思的是,這個部門不光負責恒溫,當有外敵入侵時,比如細菌啦~病毒啦~下丘腦會把溫度大幅調高來對抗它們!這個時候,我們就「發燒」了。
讓小朋友發燒的主要原因,除了細菌和病毒感染外,還有穿得過多、捂得太實 (常見於嬰兒) 和免疫接種。有些小朋友長牙的時候也會發燒,但通常不會超過37.8°C。
你需要了解的關於發燒的5個事實
By Dr. Natasha Burgert
美國兒科醫生Dr. Natasha Burgert,告訴你5條關於發燒的事實,或許有些和你媽媽的說法完全相反,只是希望這幾條事實能減輕你面對孩子發燒時的「焦慮」,讓你至少稍稍安心~
請注意:以下這些發燒的事實,僅適用於3個月以上的孩子以及常見的發燒(幽閉症,黃熱病,棒球熱等罕見疾病不包括在內)。3個月以下的嬰兒一旦出現發燒,務必要馬上看醫生。
請記住發燒是一種症狀而不是疾病本身,真正的敵人是細菌和病毒。細菌和病毒很喜歡我們的正常體溫,但大多數無法在高溫下複製。
當細菌和病毒入侵時,正常孩子的機體會用發燒來抵抗外來病原體的感染,所以發燒其實說明了你的孩子有堅強的自身免疫防禦系統。
所以,除非罕見情況,孩子在感染期間出現高燒,並不是決定要不要去急診的指標。
我在診所常常見到發著高燒還在滿地跑的孩子,也有些孩子雖然低燒但卻看上去萎靡不振。每個孩子發燒的反應都不同,所以不管體溫計上的數字如何,重點是要仔細觀察孩子是否出現嚴重疾病的跡象。
比如他們的不舒服程度,有沒有活力,是否可能脫水等。一旦你有任何擔心,都應該與你的兒醫聯絡。
你已經了解了發燒可以幫助孩子的機體對抗感染,所以除非發燒讓孩子特別不舒服,不然沒有必要吃退燒藥。因為吃退燒藥並不能讓高溫降至正常,只是讓孩子感覺舒服一點。
比如孩子發燒的時候,感覺煩躁不安、睡不好、吃不好,退燒藥的確會讓孩子舒服很多(體溫稍降就開始玩了有沒有?),還可以降低脫水的風險。
如果你決定帶孩子去兒科診所,去之前就可以服用退燒藥,不必等到醫生看完後再給,因為孩子在舒服的時候會更配合兒醫的檢查,而只有做好檢查,醫生才能及時發現病因對症處理。
發燒的日常護理上,美國兒科學會的建議:
-
發燒時別「捂」孩子,這樣會阻止身體散熱,並可導致體溫上升。確保孩子的臥室溫度適中。
-
有些家長會使用洗溫水澡的方式降溫,這種方法只能暫時降溫,事實上,讓孩子在發燒時洗澡會讓他們覺得不舒服。禁止使用酒精或冰袋/冷水澡(會導致冷顫,反而讓體溫上升)。
-
提供大量的液體以免脫水,因為發燒讓小朋友比平時容易流失液體。水,湯,果汁,及各種口味的gelatin都是不錯的選擇。不要應用含咖啡因的飲料,包括可樂和茶,因為這些會增加排尿導致脫水加重。如果孩子有嘔吐或腹瀉,詢問醫生需不需要補充兒童專用的電解質飲料(如下圖),不要給孩子喝成人的運動飲料。
-
一般情況下,讓孩子選擇吃他們想吃的東西,別太多就行。一定要確保孩子有充分的休息,當然也不是說整天躺在床上,放鬆就好。孩子發燒最好還是在家裡休息。兒醫建議要在體溫正常24小時後再回學校。
據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父母在給孩子退燒藥的時候劑量不準確,包括不足及超量。家長要記住:藥物的劑量是根據孩子的體重來算的,而不是年齡。一定要使用藥物附帶的量具,家用的調羹和量勺常常不夠精確。
常常聽家長說:「我真的不希望給孩子吃藥,所以我只給一半量」。請大家記住:半量不會起任何作用,還不如不給。總之,如果你覺得你的孩子需要使用退燒藥,一定要給足正確的量。
家長常問的發燒問題
By Dr. Natasha Burgert
這兩種藥都在服用後1小時以內起效,大概能降低1-2度,也就是說如果孩子體溫較高,服藥後並不能讓體溫恢復到正常水平。
在有些情況下你可能需要換藥。比如孩子如果出現脫水跡象,我建議你使用 Acetaminophen(泰諾)。孩子如果有腫脹的情況,我建議你使用Ibuprofen(布洛芬)。不然的話,這兩種藥物你都可以選用。如果在使用時出現特殊情況,一定要聯繫你的兒醫。
請注意:30年前阿司匹林曾被廣泛用於止痛退熱,但是長期的研究發現,阿斯匹靈的使用和Reye綜合症有關聯,所以現在阿斯匹靈已經不再是兒童退熱藥的選擇了。總之,請不要給孩子服用阿司匹林。
如果你覺得孩子因為發燒而不舒服,請給他們用藥。記住,給多少藥是根據孩子的體重而不是年齡。
Acetaminophen (Tylenol, 泰諾)
Ibuprofen (Advil, 布洛芬)
我不建議大家買「multi-symptom」的制劑,比如市面上有很多標著「cold and cough」的產品。因為這些產品會增加意外服藥過量的風險。
比如父母可能會給孩子服用泰諾的同時服用某種「cold and cough」產品,但是無意中退燒藥的量可能就超過了。
儘管有些臨床研究發現,聯合交替使用這兩種退燒藥的退熱效果顯得稍稍好些,但是交替使用退燒藥的缺點是很容易用錯量。我認為你只要找到一種能讓你的孩子輕鬆服用的退燒藥即可。
你要知道體溫計上的溫度並不能衡量你孩子的病情。如果是3個月以上的孩子,你不用為如何量得準確的體溫而糾結,因為無論是量耳朵,額頭,舌下,還是腋下,所有的體溫計都各有長短處。
你知道怎樣給小寶寶量直腸溫度嗎?先把數字體溫計的尾端消毒然後用水沖乾淨,塗上潤滑劑(如petroleum jelly),讓寶寶躺好,輕輕插入1.25-2.5cm後,固定體溫計直到量好即可。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Reviewed by Dr. Rupal Christine Gupta
3個月以下的嬰兒如果直腸溫度超過38°C,請立即於你的兒醫聯絡或直接去急診室。新生兒階段的低燒也可能是嚴重感染的徵兆,務必要及時就醫。
3個月以上即使發燒在38°C以下,但是出現以下情況你需要見兒醫:
-
拒絕喝任何液體,或者看上去虛弱到無法喝。
-
持久腹瀉或嘔吐。
-
出現脫水跡象:尿量比平時少很多,哭時沒眼淚,反應較平時呆滯。
-
抱怨耳朵痛或喉嚨痛。
-
2歲以下發燒持續24小時,2歲以上發燒72小時。
-
每天只是晚上發燒,但是持續好幾天。
-
有慢性疾病的孩子,如心臟,癌症,紅斑狼瘡或鐮狀細胞病。
-
出現皮疹。
-
排尿疼痛。
如果出現這些情況,你需要立即去急診:
-
持續哭不停。
-
極度煩躁不安。
-
精神萎靡,叫不醒。
-
出現皮疹或紫色斑點,看起來像是皮膚上的瘀傷(新的)。
-
嘴唇,舌頭或指甲發紫。
-
頭頸僵硬。
-
嚴重頭痛。
-
拒絕移動。
-
呼吸困難(並非因為鼻腔分泌物堵塞)。
-
身體前傾並流口水。
-
抽搐。
-
腹痛。
為什麼有些孩子會發熱抽慉?
高熱驚厥抽搐(Febrile Seizures)通常發生在3個月到6歲的小朋友,最常見的是12-18月大。癲癇發作通常幾分鐘,伴隨38°C發燒。高熱驚厥抽搐雖然很可怕,不過事實上都未治療就自行停止了,並且不會導致其他疾病,發生過一次並不意味著孩子會發展成癲癇病或造成腦損傷。
孩子高熱驚厥抽搐時怎麼辦?
-
保持冷靜。
-
確保孩子在一個安全的表面,如地板,確保不會碰到堅硬的東西。
-
注意觀察呼吸和臉色的變化,防止窒息。
-
發作時不要抱住或限制孩子,不要餵任何東西包括藥物,不要用溫水/冷水降溫。
-
發作完,需要與兒醫預約門診,明確發燒的原因。兒醫會檢查孩子病情,詢問驚厥抽搐的情況。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額外的處理。
-
按照兒醫的建議服用退燒藥。過多過頻服藥並不能預防高熱驚厥抽搐。
-
如果孩子發生2次以上持續5分鐘的抽搐,兒醫可能會開抗驚厥藥。
這些情況需要急救:
-
持續發作超過5分鐘
-
只有部分肢體抽搐(不是整個身體)
-
呼吸困難,臉變色
-
反應呆滯
-
發作完1小時仍然沒有回覆正常狀況
-
有脫水的傾向
-
24小時內發生第二次
-
大量嘔吐,頭頸強直,嬰兒頭上鼓出軟包,提示有腦膜炎的可能,尤其那些未打過疫苗的孩子。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