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貝說謊往往並不是為了故意傷害他人,父母不要輕易將寶貝的說謊行為與寶貝的品性劃上等號,不能因為寶貝的某一次謊言就給寶貝定性,給寶貝貼上「小騙子」、「謊話專家」、「吹牛大王」等標籤。
這樣做不但對寶貝改掉說謊的毛病沒有任何幫助,反而對寶貝的說謊行為有強化的壞作用,可能會促使寶貝今後更加努力地說謊。
寶貝說謊並非都是有意的,尤其是年齡小、想像力、創造力豐富的寶貝更易進行想像型撒謊。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告訴寶貝什麼是真實發生的,什麼是想像的,讓寶貝逐漸把現實和想像區分開來。
當父母懷疑自己的寶貝說謊時,應該首先進行仔細的調查、了解,搞清楚寶貝是不是真的在說謊。
因為有的時候父母的判斷不一定是正確的,如果沒有搞清事情真相就魯莽行事,可能會給寶貝的心靈帶來不利的影響,甚至會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
當寶貝預期事情會有負面後果而說謊時,父母應了解寶貝的需要,訂立更實際的規則;假如是寶貝可以做得到且願意做的,他自然不用說謊了。
另外,有些寶貝會因為跟父母的接觸機會少,所以用說謊的方法去爭取父母的關注。換句話說,父母平日應加強與寶貝溝通互動,多了解寶貝的想法,讓寶貝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愛與注意。
可能媽媽們沒有想到,在小孩的謊言背後還孕育著智慧種子吧!對小孩而言,說謊,尤其是幻想性說謊是他們思維能力得到發展的最好見證。
只要媽媽根據小孩說謊的情況分別對待,並進行恰當引導,小孩的說謊就不再是令媽媽頭痛的問題。相反,利用小孩的說謊行為,媽媽可以培養出一個更加充滿想像力與創造力的聰慧小孩。
當小孩做錯事,為逃避責罰而說謊的時候,媽媽不要如臨大敵般地對待他們,這樣會給小孩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同時也不見得能立竿見影地改變小孩的說謊行為,相反還可能讓小孩更加依賴說謊來逃避責罰。
聰明的媽媽可以利用小孩的這次錯誤做點別的文章,既讓他們明白自己的錯誤,又不失時機地利用說謊行為開發小孩的智力。
比如,媽媽可以直截了當地指出小孩的錯誤,溫和地提醒小孩以後不要犯同樣的錯誤,然後再給他們提出要求:你可以通過別的方式彌補自己的錯誤行為,並免於懲罰,比如編一個自己想像的故事等。
如果小孩發生行為性說謊,媽媽一定要相信小孩會改正錯誤,並可給小孩提供一個設想補救方案並實施方案的機會。
這樣,既可以讓小孩自省,同時也可通過給予小孩設法補救方案的機會,讓他們動腦筋自己解決問題,養成自己對自己的錯誤行為負責的習慣。
比如,小孩拿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回家,媽媽可以讓小孩自己思考,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來彌補自己的錯誤?聰明的小孩可能會想出很多方案,如把玩具還給人家並道歉、把玩具還給人家的同時,把自己的玩具借給人家玩、把玩具先還給人家,然後再與人家商量,說服小朋友把玩具借給自己玩一會兒等。
如果小孩想不出方案,媽媽可以給小孩一些提示:「菲菲的玩具被你拿走了,她會很難過啊,你要怎麼做她才不會難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