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商量」是個神奇的東西,能讓孩子聽你的!

作者:盧勤

商量的魅力在於,自己學會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兩代人的溝通,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而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方法是——學會商量

我從兒子的成長中體會到:商量,能使家庭關係變得和諧;商量,能使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從而使孩子懂得尊重別人,並學會用商量的辦法去對待父母和他人。

上小學時,有一天,兒子對我說:「媽媽,和您商量一件事。」

「好啊!」我洗耳恭聽。

「過兩天學校要組織春遊,要坐車、買門票,天氣這麼熱,還要買飲料。您能不能給我50塊錢?」兒子捏著手指算著。

「可以。」我毫不猶豫。

孩子出去玩,給點錢是應該的,何況他的理由那麼「充分」。

兒子看我這麼痛快,來了精神。

「您可能好久沒去頤和園了,裡面許多地方都要門票,您能不能再多給我20塊錢?」兒子「得寸進尺」了。

我看他那認真的樣子,覺得這個理由也能接受,於是又答應了:「好吧!」

兒子看自己的「遊說」成功,情緒更高了:「要不然,您再加一點,給我80塊錢算了,萬一有同學帶的錢不夠,跟我借!」

這話也有道理,看他那費勁的樣子,我改變「戰術」,「以攻為守」了:「這樣吧,我給你100塊,由你自己支配,節約歸己,好不好?」

「真的?OK!」兒子喜出望外。

出乎我意料的是,這次春遊兒子只花了30塊錢用來買門票、繳車費。

兒子的班主任告訴我:「這次春遊,你兒子什麼都不買。中午吃飯時,大家都去買飲料,他也不去買。我們問他為什麼,他神秘地告訴我『節約歸己』。」

後來聽兒子說,許多同學買吃的、買喝的,春遊變成了『吃遊』;還有的同學把剩下的錢買了小飛機,15元一架,一會就飛丟了好幾架,多可惜呀!

兒子上中學以後,追求獨立的思想逐漸占上風,越來越需要獲得他人的尊重。

高三上學期,兒子提出週六要和三個男生去另一個男生家住一晚,歡度中學的最後—個新年。

我沒有同意,理由是——老師說了不讓到同學家過夜。

當晚,誰也沒有說服誰,兒子也沒再堅持。

過了幾天兒子忽然問我:「媽媽,您寫的書沒有人看怎麼辦?」我以為他指的是那本《寫給年輕媽媽》,便很有把握地說:「有人看,這本書發行200萬冊了。」

「我是說,假如沒人看,您會是什麼樣子的心情?」兒子換了一個角度提出問題。

「那我當然會傷心的。」我坦白地說。

「這就對了!」兒子―拍大腿,「您想想,同學的媽媽聽說我們要去,晚飯都準備好了,屋子也收拾出來了,可是我們又不去了。人家白準備了,一定也會傷心的。是不是這個道理?」兒子顯然比小時候能說多了。

「道理是這樣,可是學校開家長會時說了,有幾個同學去別人家過夜,家長們有意見,所以不同意這樣做。」我再—次申明反對的理由。

「那幾個同學事先沒有和家裡商量好,讓家長著急了,家長當然反對了,我這不是和您『商量』嘛!」兒子耐心的解釋著。

聽到「商量」這個詞,我動心了。

是啊,兒子為了達到目的,真是煞費苦心,他用「商量」來說服我,我有什麼理由拒絕呢!於是我同意了,並囑咐他早一點回家。

兒子樂了:「我就知道媽媽最開明!」他有—種「成功」的喜悅。

從兒子幼兒時期直到高中時代,我—直用「商量」的辦法跟他相處,「商量」使親子間增進了感情,避免了衝突和對抗;「商量」使兒子學會了從別人的角度來觀察事情、思考問題,學會了民主和平等、尊重和友誼。

回想兒子成長的經歷,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是獨立的世界,這世界蘊藏著極大的潛能。潛能的開發,要靠個人努力,更要靠父母的尊重賞識和肯定。

父母應當相信,孩子的世界會比自己的世界更輝煌,因為他們屬於未來。有了這樣的認識,才能平等地面對他們,真正地尊重他們,由衷地讚美他們,他們才有可能以自己的健康成長來回報我們。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運用協商來促進親子關係呢?

多商量些,少命令些。

父母不管要求孩子做什麼事情,一定要注意用商量的口吻,而不要用命令的口吻。

比如,提醒孩子做作業時,你可以說:「你現在是不是該寫作業了,寫完作業就可以看電視。」而不要說:「趕緊去寫作業!」或「怎麼還不去寫作業呀?」

請孩子幫忙做一件事情時,比如洗菜,你可以說:「你能幫我把菜洗一下嗎?」而不要說:「快來幫我洗菜!」或「趕緊把菜洗了!」

商量的語氣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孩子會認為你尊重他,關心他的感受,從而對你產生好感和信任,促進親子溝通。

凡事都要學會跟孩子商量

不管什麼事情,尤其是涉及孩子的事情,父母都不要自作主張,要學會與孩子協商,取得孩子的同意和認同。

喜歡與孩子協商的父母是民主的父母。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漸漸養成了民主協商的習慣,都願意主動與父母進行溝通,這樣的親子關係是非常令人羨慕的。

以協商的口吻處理親子衝突

當親子關係出現衝突時,父母總是不願意自己的父母權威受到挑戰,希望以父母的權威來壓制孩子,使孩子改變主意。

實際上,孩子不僅不會聽從父母的意見,反而會產生叛逆心理,惡化親子關係。

明智的父母在這種情況下要學會使用協商的口吻,讓孩子體驗到父母的尊重,體驗到人格的平等,這樣,孩子在接受父母的意見時就比較順利。

衝突產生時,每個人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尊嚴,不希望被他人壓制,孩子也是如此。

只有父母放下架子,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人來看待,與孩子進行協商來處理問題,孩子才會願意接受父母的建議,共同解決問題。

孩子的事情一定要與孩子協商

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孩子的事情一定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選擇,父母不可替孩子包辦,即使父母有自己的想法,也要通過協商的方式,把自己的意見傳達給孩子,讓孩子權衡利弊後再作出選擇。

每一個孩子都會出現與父母意見不一致的情況,孩子們都希望父母能夠尊重自己的意見,畢竟,許多事情都需要孩子付出努力才能做到。

如果父母忽視了孩子的主觀能動性,一昧地用父母的威嚴來壓制孩子,孩子即使口頭上同意了,內心也無法產生努力的動力,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已經感覺簡直就是受罪,怎麼還可能與父母和睦共處呢?

因此,父母一定要把孩子的事情交給孩子自己處理,父母的意見只能通過建議或者協商的方式傳達給孩子,幫助孩子全面地認識問題。

和孩子約法三章

對於孩子的問題,尤其是孩子的不良行為,父母一定要與孩子協商後制定規則,並約法三章,使孩子遵守。不過,父母千萬不可自作主張制定規則讓孩子遵守,這樣的規則對孩子來說沒有什麼約束意義。

與孩子約法三章,僅僅是因為孩子缺乏自制力,規則是幫助孩子約束自己的,而不是懲罰孩子的,父母們一定要認識到這個問題。因此,規則一定要孩子內心認可的,父母一定要與孩子協商後再制定規則,避免產生親子衝突。

總之,父母凡事與孩子商量,既可以增加相互的理解,也可以避免家庭中一些無謂的爭吵;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教會孩子在社會上怎樣做人和與人共事。

作者簡介:

盧勤,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首席教育專家,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曾獲「韜奮新聞獎」、「宋慶齡樟樹獎」、「中國內藤國際育兒獎」,並獲「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少年兒童工作者」、「中國十大傑出女性教育家」等稱號。微信號:luqinwendapingtai,來源

小個子,放棄馬丁靴吧,太短腿了!今年流行這三雙鞋,穿出長腿也不難。

night119

為什麼父母一吵架,小孩就特別「懂事」?

night119

按年齡段管教孩子的最好方法(1-10歲)很實用很經典,收藏起來慢慢看…

night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