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都是為了你好」,可是後來孩子真的好了嗎?
舉個身邊的例子。
我有一個朋友是老師,做什麼事情都喜歡教育別人,對她的孩子偉偉更是嚴加管教。
偉偉平時除了學習就是看書,看的也都是一些深奧難懂的書。
有時候孩子實在心煩了,跟媽媽提出想跟朋友出去玩一下的時候,媽媽總會苦口婆心的說到:「你現在還不是玩的時候,要抓緊時間看書學習。別怪媽媽,媽媽這也是為了你好。」
偉偉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北京大學。
這時偉偉的媽媽終於鬆了一口氣,告訴孩子可以適當的玩了,可是,偉偉卻不知道該怎麼玩。他身邊沒有一個朋友,也不知道怎麼去交朋友,他唯一知道的就是怎麼去讀書。可是讀書又不能當飯吃。
畢業後的偉偉,由於不擅長人際關係的打理,導致他頻繁的更換工作。畢業了好幾年,一直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而且就連自己喜歡的女生也不知道怎麼追求。
當初一句「我這都是為了你好」,換來現在孩子絲毫算不上好的生活,難道這就是父母期望的那種人生嗎?顯然不是。
「我這都是為了你好」,仿佛下一句就是「所以你必須聽我的」。這是一句多麼綁架感情的話啊!
家長有沒有想過,有時候,孩子願意聽你的建議,順從你為他所做的選擇,不是因為他自己想做那件事,也不是因為你說的對(很可能他們內心是十分反抗的),而是孩子願意為了親情而做出妥協讓步。
因為我知道你是我的親人,你不可能害我,所以我願意相信你是真的會為我做出最好的選擇,可往往經歷過後才發現,事實並不是這個樣子,結果也並不是孩子想要的結果。
所以,一次兩次就算了,不要總拿你的「為你好」,綁架了親情,綁架了孩子的自由。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女孩愛上了一個窮小子,女孩的父母打死都不同意兩個人在一起,還要逼女孩嫁給他們相中的「海歸」。(海歸:在國外留學後回國就業的青年)
女孩反覆央求,跪地求情也沒用,做什麼都無法打動父母的心,改變他們的想法,最後沒辦法,女孩自殺了。
臨死前,女孩對父母說:「不讓我和他在一起,我寧願死。我死的很快樂,因為在天堂裡,你們就再也管不了我了!」
而女孩的父母呢,這時才如夢初醒般的哭喊道:「女兒,你喜歡誰就嫁給誰,爸爸媽媽再也不干涉你了!」
可是又有什麼用呢?人已經沒了,當初的「為你好」成了逼死女兒的「兇手」。
什麼才是父母口中真正的「為你好」?以上面說的那個故事來說,就是父母應該先去接觸,並了解一下女孩心儀的那位男孩。
如果男孩不僅人窮,而且志短,滿腦子都是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那麼父母完全可以和女兒談一談,告訴女兒這個事實後,讓女兒自己做決定。
如果女兒毅然決然的選擇跟男孩在一起,就算兩人之後的生活過的並不好,而父母為了孩子好,就會盡自己的能力幫助女兒,讓女兒生活過的好一點。
真正的為你好,不是我將我的意願強加在你身上,而是我能給你想要的。
父母總是說「還不都是為了你好」,大多是仗著自己是過來人的身份,憑著自己的人生經驗覺得可能是好的。
但不要忘了,每個人的人生軌跡都是不可複製的,何況時代在變動,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在變化。
當父母教育孩子時,孩子難免會出現抵觸情緒,還可能會做出一些叛逆的行為。
但如果父母能夠減少一些說教色彩,以分享的角度,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分享給孩子,這就變成了一種平等的交流,而不是強制的教育了。
-
其實,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父母還是多一點「心機」比較好。就算你已經決定好要讓孩子怎麼做,也請先徵詢一下孩子的意見,並引導他們做出你想要的選擇。
-
當孩子跟著你的引導做出選擇時,請不要表現出好像正合你意的樣子,而是要用鼓勵的語氣對孩子說:「就照你的決定。」這樣一來,不僅順了你的意,孩子自己還會覺得是遵從了他自己的意思。
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父母之間永遠存在著「代溝」,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父母打著「為你好」的旗幟,干涉孩子的行為,有的孩子可能會反應激烈,跟父母吵得不可開交;而有的雖然嘴巴上什麼都不說,但內心可能會恨你一輩子。
所以,父母干涉的結果不一定會得到自己想要的,還不如讓孩子自己去處理他們自己的事;而為人父母,如果真的想為孩子好,就請你們蹲下來,放下身段,聽聽孩子的心裡話吧!
來源:微信公眾號教子有方(ID : jiaoziyou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