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下午兒子逃逃和幾個同學在家裡玩,中途一位小朋友跑來問我,他們能不能下載一款叫 Agar 的遊戲。
一聽是遊戲,我遲疑了一下,他也看出了我的猶豫,立馬開始推銷「這款遊戲滿好的,動畫做得漂亮,而且一點都不暴力不血腥…」
說著說著索性在我書桌上拿起一張草稿紙開始畫氣泡圖,中間一個圈圈表示他要下載的遊戲,然後引出一堆氣泡,每個氣泡都代表這款遊戲的一個優點。
這招很奏效,我很快就答應了。
在美國經常能遇到這些特別會談判的孩子,和他們聊天你往往不會覺得幼稚,反倒會被他們散發的思維和清晰的條理折服。
這和他們長期受到的思維訓練有關,想清楚了,自然就能說清楚。
美國老師用一套 Think map (思維導圖) 的方法來幫助孩子們思考,其中對於低齡孩子來說,用得最多的就是氣泡圖。
這是從逃逃書包裡翻出來的最近一張作業,表示三棱錐和立方體異同的雙重氣泡圖。
想起逃逃這幾年畫過的氣泡圖還真不少,下面我就來好好跟大家總結分享一下。
我們應該都有這種體會,其實只要先把零散的想法列出來,像我們平時列的1,2,3,4…,對表達都有幫助。
但氣泡圖的好處是,它更能保證思考的自由度和有效性,不僅能讓孩子們的思維盡可能清晰,還隨時提醒他們一個規則,那就是所有周圍的氣泡都需要和中心點相關。
Bubble map 氣泡圖
低齡(一年級以下)孩子用得比較多的是基本氣泡圖。
結構很簡單,邏輯只走一層,特別適合低齡孩子用它來多維度思考問題,找出事物的多種特徵,鍛煉發散性思維。
用它可以幫助孩子用盡可能多的角度來描述一個東西,比如「外星人」,它有大眼睛,有天線,坐著飛船,鬼鬼祟祟的….
可以讓寶寶來畫一個自己的氣泡圖。想想自己有什麼特點,聰明? 勤快?會收拾玩具?晚上不肯睡覺?
除了描述一件物品,氣泡圖還可以用來幫助孩子說清楚一件事情,比如「周末做了什麼」,如果只是這麼問,孩子往往不知該從何說起,或者咕嚕咕嚕說一大堆亂糟糟的東西。
這時如果有氣泡圖幫忙就簡單多了,你可以幫他分成幾個維度:
Went to… 去了哪裡
Played with… 跟誰玩了
Ate… 吃了什麼
Went to visit… 參觀了什麼
Watched…on TV 看了什麼電視節目
Was feeling… 感覺怎樣
寶貝最希望的周末是怎樣?去哪裡玩?在哪吃飯?和哪位小朋友一起?(以後的周末怎麼安排,爸爸媽媽心裡就該有數了吧!)
這種最簡單的單層氣泡圖幾乎可以用在所有事情上,例如用來描繪心情,下圖就是一張關於小朋友們第一天上幼兒園的心情氣泡圖。
有些小朋友覺得高興、好玩,有些覺得害羞、緊張…對於比較小的孩子,很多都還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心情,所以爸爸媽媽可以試試這個方法哦!
一邊說一邊畫一邊寫,孩子的思路慢慢理清了,話匣子也就隨之打開啦~
寶貝今天參加了學校運動會,感覺怎樣?開心?緊張?累趴了?和他一起畫畫看。
Double bubble map 雙重氣泡圖
而對於年齡稍微大些(一年級以上)的孩子,就可以用 Double Bubble Map (雙重氣泡圖)了。
這種較為複雜的氣泡圖,可以幫他們理清兩種事物的差別和相同之處。比如之前逃逃的那張作業圖,就很清晰地描述了三棱錐和立方體的異同。
雙重氣泡圖在美國孩子們的學習中無處不在。比如兩種蘋果和南瓜的異同,它們都有種子,都是圓的,蘋果長在樹上,南瓜是長在藤上…
讓寶貝挑兩樣他最喜歡吃的水果,畫畫看。
比如聖誕老人和精靈的異同,他們人都很好,不過聖誕老人有大鬍子,而精靈喜歡搞惡作劇。
跟孩子來畫個「孫悟空」和「豬八戒」的比較吧 ?
比如比較某些大人物,Obama 和 Romney,他們共同的特點是都上過大學,都想當總統,而 Obama 喜歡吃辣的,Romney 有五個兒子…
讓寶貝畫一張他和最好朋友的氣泡圖,是不是畫著畫著就更了解好朋友了呢?
在美國待久了會發現,其實很多老美的孩子並不一定特別聰明,也不見得反應很快,但他們說話做事就是一副很老成的樣子,很多事都有自己一定的套路,或許就跟他們從小受到的這些思維訓練有關,用多了就習慣成自然了。
整套 Think map 有八種基本思維導圖,而氣泡和雙重氣泡是低齡孩子用得最多的兩種。
怎麼樣?馬上和孩子用起來吧!
畫清楚了就能想清楚,想清楚了就能說清楚,說清楚了以後也就能寫清楚啦!
來源:「東西兒童教育」(ID:eastwest_edu),一個由八歲男孩在美國和媽媽一起打造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