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喜歡在牆上畫畫?
1、每個寶寶從一歲半左右開始,到三、四歲都會經歷一個塗鴉敏感期,信手「亂畫」是寶寶身心發展的需要。
塗塗畫畫是他們認知世界、表達自我的一種展現方式。孩子拿起筆在牆上亂塗時,是了解手裡的工具和牆上標記之間聯繫的過程。
2、牆面相對紙張更穩固,拿起筆就能輕鬆畫,具有隨意性,無論身高,什麼姿勢都行。
3、即使孩子知道在牆上作畫不對,但在他們眼中,牆面就是巨大的、空白的畫布,好奇心、新鮮感會促使他們嘗試在牆上塗畫的感覺。一旦體驗到在牆面塗畫的流暢感,會讓孩子感到無比興奮,從而產生不斷塗畫的衝動。
對於年紀幼小的寶寶,建議家長不要阻止,但可以告訴孩子,「你在紙上或畫板上畫,媽媽會更開心。」
在習慣的培養過程中,家長可以把畫筆換成可以水洗或者容易洗的顏料,讓孩子創造後可以及時清洗乾淨。
對於年紀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給他購買不同的繪畫工具,給孩子規定可畫和不可畫的範圍,建立「規範」的概念,漸漸戒掉在牆上作畫的習慣。
孩子作畫的變化過程
不難發現,在孩子作畫時,很多家長都會在一旁進行指點和幫助,「都不知道他亂塗什麼,看不懂」「寶貝,這個圈畫得不圓」「寶貝,媽媽抓著你的手,應該這樣畫才對」……
家長的種種不理解和干預行為都會影響孩子的作畫心情,打擾孩子作畫的專注力,甚至磨滅孩子對繪畫的興趣,讓孩子的想像力蒙上一層灰。
其實,孩子不同時期的的作畫都會展現出不同的特點:
1歲:從最初的點、短橫、折線再到連續的圈,主要以塗鴉為主。
2歲:眼和手不斷協調,能獨立畫出單獨線條和封閉圓圈。
3歲:開始有意識、有目的的畫畫,內容單一,但卻富含想法。
4歲:畫出各式奇特的形象,學會畫簡單的人體頭部、手、腳等。
5歲:隨著認知能力的提升,開始根據生活中的場景,畫出具有相關聯繫的簡單場景或故事。
6歲:繪畫想像力爆發高峰期,奇異美妙的幻想與想像幾乎占了全部,能根據故事進行整合繪畫。
7歲以後:作畫手法開始轉向寫實,內容豐富,線條開始流暢,運用的繪畫工具更複雜。
其實,塗鴉期的初始是,從無目的地亂塗亂畫到能有意識地控制,並設想了某些意義,說明兒童已從單一的機械動作轉化為對形象思考的心理發展過程。
國外就有一位媽媽Ruth Oosterman從自己3歲女兒的塗鴉中找到了靈感。
她將女兒的畫中添入自己的想像,於是就變成了頗具心意的新作,令人稱奇。而女兒的繪畫風格也從早期的簡單線條,慢慢豐富,美觀。
但是,這樣肯耐心陪孩子畫畫的媽媽畢竟少見。平常家庭仍舊面臨孩子亂塗亂畫的「熊」階段。
不能扼殺孩子的繪畫能力,又心疼自家牆面,那如何讓孩子開心作畫又不搞破壞呢?
1、繪畫準備
①家庭裝修時選擇抗污、耐擦洗牆面漆,方便輕鬆擦掉污漬。
②準備一些大開頁的白紙或廢舊報紙、舊掛歷、舊包裝盒等鋪在地上或者貼在牆上,廢物利用。
③收集一些大的紙箱,將孩子放在裡面。
④準備一塊小白(黑)板,或者購置專門的黑板貼。如果經濟條件允許,也可以專門為孩子開闢一面塗鴉牆。
⑤購置一些繪畫簿或者畫架。
2、事後補救
如果沒有做好事先準備,只能在後期不斷補救,如刷牆或更換牆紙,較為麻煩,費時費力。
3、保留+再加工
孩子的繪畫歪歪扭扭,曲曲直直,是任何成人作品無法比擬的特殊美感,凸顯了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創作力。
如果怎麼教導孩子別在牆上畫,孩子也不願聽,那就放寬心,讓孩子安心畫吧!
事後再加上自己的創意,與孩子共同打造「愛」的牆壁。換種思維方式,既是美好的留念,又凸顯了家庭特色。
最後,家長如果發現孩子確實對繪畫或剪紙、折紙、黏貼畫等有興趣時,不妨嘗試挖掘孩子的美術天賦。
這時,家長需要注意:
1、孩子作畫時別打擾,等孩子畫完,問問孩子畫的是什麼,有沒有什麼故事,善於傾聽、交流。在孩子進行「大創作」前,幫他圍上圍裙、戴上袖套,接納他因為畫畫而變髒。
2、不要以成人的眼光評判孩子畫畫水平如何,告訴孩子「畫畫不一定要畫得像」,孩子繪畫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定的過程,不可能一蹴可及。試著去引導、鼓勵孩子多嘗試。
3、不要協助、示範孩子如何畫畫,讓孩子思考、動腦,想怎麼畫就怎麼畫。不要拿其他孩子作比較,每個孩子的思維方式都不同,即使畫出來的東西不一樣,也值得欣賞。
4、要時常記得讚美孩子,誇他進步的方面,而不是泛泛說「你真棒」。如果孩子想要你也一起參與畫畫,不妨陪孩子一起畫吧。孩子創作的作品,不妨專門貼在牆上作為展示,從而進一步激發孩子畫畫的興趣。
5、當孩子對剪紙、折紙、貼畫等感興趣時,注意觀察,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盡量別阻止,這是孩子探索、發展造型能力,是有益的智力開發。
6、平時多帶孩子體驗生活,拓展孩子的視野。如生活類:遊樂園、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動物園、各類展覽等;藝術類:音樂會、畫展、電影、繪本故事等,或外出遊玩,感受自然,豐富孩子的想象。
7、如果孩子興趣濃厚,可以專門培養,找老師給孩子做深層次的輔導。但如果孩子僅僅作為一個普通愛好的話,別強求,一切順其自然。畢竟讓孩子釋放天性,自由自在的揮灑,感受童年的快樂最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