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拿出固定的時間來堅持閱讀,享受其中,那麼你的孩子一定會習慣於此,並默默的愛上讀書;
你敦厚大度,待人誠懇,那麼你的孩子多半會與人為善,在學校或單位和別人愉悅相處;
你一下班就舉著手機癱倒在沙發上,對各類活動都避而遠之,那麼你的孩子就很難走出戶外,愛上運動;
你對工作上、生活中的小事瑕疵必報、斤斤計較,就不要苛求孩子心中有愛,寬鬆豁達;
想要孩子是怎樣的,你先要努力去成為怎樣的人。
也許成年後,那些課本裡的內容、黑板上的公式都會逐一淡忘,但 幼年時,父母的點滴言行,卻會化作成長的紋理,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作家張愛玲成年之後,還始終記得幼年時,母親出國回來的情景。
那時,她的父母已經離婚。
她的母親是崇尚自由的進步女性,穿著從歐洲帶回來的洋裝,看起來優雅而美麗。
母親在家裡彈琴、唱歌,甚至和好友並排坐在鋼琴凳上模仿電影裡的表演。
愛玲和弟弟則坐在地上看著,大笑著,在狼皮褥子上滾來滾去。偶爾,她會側過頭來看看弟弟,俏皮地笑一笑,眨眨眼睛,意思是說:“你看多好!”
母親喜歡看老舍的《二馬》,經常坐在抽水馬桶上看,一面笑,一面讀,幼小的愛玲也靠在門框上笑。
儘管後來,老舍的很多作品都比《二馬》好得多,但張愛玲一直到成人,都還是最喜歡老舍的《二馬》。
那時候的愛玲,是開心的,開朗的,她說自己“到了快樂的極致”,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母親的感染。
至於父母究竟在不在一起,有沒有離婚,她並不在意,她恣肆的享受著母親帶來的美麗大方、樂觀自信,這是她童年生活中最和美、最安寧、最幸福的一段回憶。
可惜後來,母親再次留洋離去,她的心門從此關閉,她的性格,也再也沒有那樣活潑開朗過。
無論後來多麼出名,都始終無法帶給她這種豐富、熱鬧、暢快的感受。
如果她的母親能夠將這種積極樂觀的陪伴延續下去,那麼張愛玲的人生,可能會少去很多灰色,可能會從此不同。
儘管人們都說,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缺 一不可,承擔著同樣的責任與義務。然而實際上,無論是出於傳統思維的影響,還是出於男女性別的差異,無論是十月懷胎形成的天然聯繫,還是生育政策中假期的安排,都決定了在大多數的家庭中,母親對孩子的照顧與陪伴,明顯高於父親。
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者選取了數名5至12歲的孩子和她們的母親作為研究物件,發現如果母親經常鍛煉,那麼女兒也會在運動上花更多的時間。父母是孩子潛在的榜樣,孩子大部分的信仰和行為,都來源於此。
哈佛大學的研究則顯示:孩子會大大得益于母親對於所從事工作的態度,更加樂觀積極的女性,她們的孩子工作後所得到的薪水,比同齡人平均高出4%,而且更有可能晉升到管理崗位。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巨大,尤其是母親,我們會從她那裡學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而母親與孩子的關係模式,也會影響孩子日後與親密愛人的相處模式。
你是孩子的原生家庭,你的人生態度,決定了孩子童年記憶的主色調。
無論你是職場女性還是全職媽媽,無論你是已婚還是離異,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給孩子傳遞了獨立、樂觀、有目標的生活態度。
所以,做一個積極樂觀的媽媽,比什麼都重要。
每個母親都希望能時時和顏悅色對待孩子,但是這有時候真的只是一個美好的夢想。因為人總有各種壓力與焦慮,尤其是母親。
要時時刻刻保持情緒平和,需要修煉。我認為可以從兩方面來修煉柔和的好脾氣:
第一點,是做到“靜”。
母親看到自己孩子的優點和缺點的時候都不要動,不要慌亂。告訴自己,這是孩子成長必經之路。
告訴自己孩子需要母親用良好的情緒去孕育和保護,只有母親看到孩子的優點和缺點都不露聲色的時候,才能賦予孩子內心的成長動力。
母親情緒不穩整個家庭就跟著翻騰,孩子是活在母親這條船裡的,一點點動靜都會影響到孩子內心緊張情緒,孩子單單平息自己的情緒就要消耗很多心理能量。
如果讓孩子天天處於焦慮的情緒中,還能留下多少心理能量來用於自我成長呢?
所以,母親在要發火前,要強制自己停5秒,之後可以出門遛個彎或關自己進房間聽首歌,平復了心情再來面對孩子。
第二點,是懂得示“弱”。
強勢媽媽的孩子很難自信,孩子的自信會在你這種狀態裡面一點點的削弱,形成自卑。
能夠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親,孩子的內心必然自信而堅強。學會在孩子面前示弱,就是實現對孩子的托舉。
處處占孩子上風的母親,孩子只有站下風,最後甘願站下風,沒有一點競爭性,也沒有一點動力,極端的會追求叛逆性、破壞性來完成自我的畸形成長。
母親有示弱的意識,她心裡就必定會有孩子是不完美,會犯錯的意識,那麼在孩子犯錯時,她就會換位思考,自然能平息怒火,恢復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