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信公眾號(爸爸真棒)編輯團隊
寫在前面
這是Youtube上一個點擊率很高的「How to decode your children’s drawing」影片,由「爸爸真棒」編輯團隊進行翻譯,您在讀本文之前或者讀完之後看皆可。
<iframe width="100%" height="360" src="//www.youtube.com/embed/uCg0m5Qrbs0
美國資深的兒科心理醫生Martin博士會讓家長和他一起評論孩子的畫作,從對話中,醫生能夠獲得更多線索,幫助他正確解讀孩子的內心世界。
醫生們也同時提醒:不要過度解讀孩子畫作的意義,而應該把畫作當作探索孩子內心世界的一個「入口」——和你的孩子談論他們的畫,這是一個絕好的交流想法的機會。
你可以提出以下問題——
-
「談談你的畫好嗎?」
-
「畫裡的人物都有誰?」
-
「他們在做什麼事情?」
以下是Martin醫生對孩子幾幅作品的分析,看過它們之後,不知道你是否能對自己孩子的畫作有一個嶄新的認識。
第一幅畫是Martin醫生的一位11歲小病人畫的。畫上的人物是孩子和她的媽媽。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在母親和自己之間畫了一條短短的繩子。
醫生問媽媽:「你怎麼看待這幅畫?」母親於是開始驕傲地誇獎起女兒的繪畫技巧來。不過,過了一會兒,就連媽媽也開始注意到了那根把兩個人緊緊拴在一起的繩子。
女孩之所以來看心理醫生,是因為她有交友障礙——她交朋友的速度很慢很慢 ,有時候她好不容易交到了朋友,可是如果朋友邀請她去家裡玩,她又會感到渾身不自在,她會拒絕朋友的邀請,而且只願意讓朋友到自己家來……
心理醫生一開始百思不得其解,因為從表面上看,女孩的身體和學業發展都很正常。直到看過這幅畫,醫生才總算弄明白了阻礙女孩正常交友的「病根」。
原來,女孩在心理上用「繩子」把自己和媽媽緊緊綁在了一起,離開母親就會覺得特別不安全——她和母親過度緊密的關係影響了她的獨立,而獨立是孩子發展的關鍵部分。
從出生開始,畫畫的女孩就和單身媽媽住在一起,沒有兄弟姐妹。而媽媽偏偏又把孩子保護得太過密不透風,孩子無論做什麼她都要和孩子一起做,讓孩子從小就缺少小夥伴陪伴。
聽了醫生的分析,媽媽終於明白,治癒女兒交友困難的關鍵不是逼著她去交朋友,而是鼓勵她慢慢斬斷對母親的過分依賴。
從5歲開始,孩子的繪畫技巧就能達到可以講故事的水平了。儘管這個年齡的孩子喜歡使用簡單的人物形象(比如細胳膊、細腿、大腦袋的「火柴人」),你有時仍能在這些「火柴人」臉上看到豐富的表情。
如果這些「火柴人」代表的是孩子的家人,你可以通過觀察他們的位置和所做的事情,來讀懂孩子的心思。
第二幅畫來自一位5歲的小女孩。她把自己的媽媽畫在左邊最遠的地方,媽媽身後跟著家裡的狗、她的爸爸、她自己和她8歲的哥哥。
女孩把自己畫得比父母大——這是她擁有良好自信心的典型表現。
把自己放在父親和哥哥之間,這個舉動也很正常:當孩子長到4到6歲時,他們開始對自己的性別有了認識。作為一個正常的發展階段,小女孩在情感上經常和父親靠得更近(這個年齡的男孩則更親近媽媽),不過,這樣的偏好只是暫時的。
第三幅畫的作者是一位7歲的女孩,她是三胞胎中的一個,媽媽在生他們的時候發生了早產。心理醫生需要借助繪畫對他們的生長發育狀況作出評估。
當醫生問女孩「畫中的人都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她先從最左邊的哥哥說起(她的哥哥患有嚴重的自閉症)。「哥哥在洗衣服,媽媽在用電腦工作,我在晾衣服,爸爸在洗車,我妹妹在洗眼鏡。」
女孩畫出了完整的人的身體和衣服,這說明她已經有了成熟的視覺系統和運動技巧。
觀察她畫出來的人物服裝,醫生可以得知:她對於性別的差異已經有了正確的認識。
這張畫還表明:孩子把自己和父母看作是緊密聯繫的整體,他們喜歡全家人一起做各種事情。
不知你注意到沒有,每個人物在細節上都和其他人不同——哥哥的塊頭比較大,還有一個大大的腦袋;妹妹戴著眼鏡……這說明孩子已經把每個家人都看作是獨立的個體了。這是擁有成熟認知的表現。
這幅畫來自於一位7歲的小女孩,她最近和爸爸、媽媽、弟弟一起參加了爺爺的葬禮。
讓醫生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女孩不僅擁有把大人和孩子區分開來的繪畫技巧,她還成功地描繪出了人們臉上憂傷的表情。
女孩把自己和父親都畫成了相同的輪廓,這表明她和父親之間聯繫緊密。
最讓人高興的是,在她的畫作中,每個家庭成員都緊緊地聚在一起,他們相互接觸、相互扶持,這說明在悲傷的時刻,在孩子的眼裡,她的家庭成員是作為一個整體在共度難關。
這幅畫非常棒:它在描述一家人共同參與體育運動的場景。
當這個9歲的男孩被要求描述畫的內容的時候,他回答:「我們正在踢足球,爸爸說‘傳球’,我就把球傳給他,他把球傳給了媽媽,媽媽把球傳給了我弟弟,然後弟弟射門得分!」
孩子對畫作的描述,說明他的家庭成員之間有積極的互動。
在畫作中,媽媽是所有人當中「體積最大」的那個,看到類似的情形,我們可以問問孩子:「你把媽媽畫得最大,這是不是說明她是家庭足球隊的隊長呢?」
這個7歲男孩畫了一張俯視圖,他告訴醫生:「這是我們全家人在一起玩桌遊!」
俯視的角度很獨特,這說明孩子已經擁有了強大的對視覺空間進行描繪的技巧。這樣的孩子往往很有藝術天分,特別擅長拼圖和各種遊戲。
從家庭關係的角度分析,這個家庭的成員願意在家裡一起玩耍,他們在彼此間建立起了積極的聯繫。
在自我評價方面,孩子把自己放在了最上面,而讓父母和妹妹圍坐在桌子的其他幾個邊上——看到類似的作品,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對孩子說:「畫得真不錯——你肯定是家裡桌遊玩得最好的人,對嗎?」看看孩子怎麼說,然後,你們的交流溝通就愉快地開始了。
千萬不要認為孩子把自己畫得非常高大是不好的行為(比如傲慢啦、喜歡顯擺啦、不重視家人啦),恰恰相反,這說明孩子的自我認知水平發展得非常健康,他是一個自信而快樂的孩子。
如果在孩子的畫中,家庭成員全部面帶微笑手拉著手,父母的心都會感到暖暖的。然而,當孩子的畫中出現這樣的情形——爸爸媽媽被大火吞噬,或者在游泳池裡溺水……這足以引起父母的警惕。
Christopher Hastings博士是美國一位從事兒童和青少年心理諮詢和指導工作10餘年的心理學專家,他告訴我們:「如果孩子在畫作中描繪家庭成員遭遇一些特殊場景(比如溺水),你絕對應該詢問他到底發生了什麼。」
Hastings博士說,「如果孩子最近看了一個電視節目,裡面就有家人被火燒或被水淹的鏡頭,那孩子也會畫出類似的場景。這意味著孩子產生了失去家人的擔心和焦慮。」
畫出災難場景的孩子經常會做噩夢,也會對特定的家人產生「分離焦慮」。
在另外一些案例中,孩子們對某些家庭成員懷有敵意,所以他們就畫出這個人的「倒霉場景」滿足自己的願望。
再說一次,詢問孩子畫作的內涵可以幫助你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內心。
心理學家發現,即便是最富創造力的孩子,當他們感受到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情緒時,也會反覆去畫同樣的內容,或者反覆使用相近的顏色。
但在我們開始解讀孩子的繪畫之前,心理學家同時提醒,不要把孩子的個性與他們的繪畫作品割裂開來進行理解——那樣容易造成過度解讀。
「當你解讀孩子的繪畫作品時,很重要的一點,是你需要了解孩子的基本情況,」Hastings說,「有些孩子可能害怕特定的怪獸,像是吸血鬼這種,有些孩子則不怕。比如同樣是看過吸血鬼題材的電影,有些電影把吸血鬼當成正面形象的主角,有些則把吸血鬼描寫成恐怖的怪物……看過兩種不同電影的孩子就會有不同的感受,他們畫出來的吸血鬼就會表達出完全不同的意思。」
下面五種在孩子畫作中經常出現的主題,會告訴我們許多關於他們情緒的故事:
通常來說,吸血鬼和怪獸代表著強而有力的事物。如果類似的形象出現在畫作的中央,則可能意味著孩子希望自己看上去和他們一樣有力量,但也可能說明孩子對一些事物感到焦慮。
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是孩子們究竟在怎樣的情形下畫出了怪獸——
-
如果大人讓他「畫畫你自己」,而孩子畫出了怪獸,這可能意味著孩子對自己有消極的看法;
-
如果孩子只是隨便畫著玩,則說明孩子希望自己變得更有力量。
孩子畫作的主題有時候會很「老套」,房子、彩虹、太陽……對於這些主題表達了孩子什麼樣的情緒,心理學上有許多種理論。
一般來說,當孩子們畫出一座房子的時候,那代表了他們對自己家庭生活的認知。房子代表著穩定,經歷過負面家庭生活的孩子,房子可以代表著牢籠。
當孩子們長大一些以後,他們會在房子上增加更多的細節,最終孩子們會畫出立體的房子。
如果你仔細觀察,房子上窗戶的數量會告訴你很多秘密。「過多」的窗戶意味著孩子願意與人交流,但也可能表明孩子希望人們能夠透過窗戶看到房子裡發生的事情。
喜歡與人溝通的孩子很可能會在房前畫上一條步道。
在房子上添加越多的「典型細節」,就越代表這個孩子對家庭生活持有健康積極的看法。
一個黃色面帶微笑的太陽,通常意味著孩子心情愉快滿足。
但不是所有的太陽都一樣。一般來說,孩子們都樂意解釋自己的畫作,僅僅通過詢問孩子「你畫上的東西代表什麼意思」你就能獲知許多意想不到的訊息。
總括來說——
-
畫上如果有一個完整的太陽,意味著孩子很快樂,並且對世界有積極的認知。
-
在紙張的左上角或者右上角畫著半個太陽,可能意味著孩子對於權威人物懷著敬畏和焦慮的感情。
-
太陽從雲層裡露出一點點臉,是一種憂鬱的信號,甚至可能表達孩子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感覺無趣或缺少希望。
好消息,五顏六色的彩虹通常傳達著積極的訊息,它意味著孩子對事物的看法通常是積極向上的。
在圖畫中過度使用某種顏色,可以告訴我們許多孩子情緒的秘密。
大片的藍色通常代表憂鬱,大片紅色代表憤怒……不過有些孩子就是特別喜歡一些特定的顏色,他們可能會用這些顏色來代替自然界中的另一些顏色,比如粉紅色的天空。
但是,如果孩子平時的畫作都很正常,但突然有一天,他的一張畫上出現的全是一種顏色時,那麼你就應該提高警惕了,特別是當他的畫上全是陰暗的灰色的時候。這可能意味著孩子產生了心理問題。
當然,還有一種亂用顏色的可能性,就是孩子是色盲,這就需要眼科醫生的確診。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爸爸真棒),清華爸+復旦媽打造的原創親子平台,分享身邊育兒達人(尤其是爸爸們)的育兒經,多元教育理念的碰撞與啟發,創意遊戲與實用資訊,予教育以理性,予育兒以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