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孩子越哄越哭,是因為當媽的不具備這種能力!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理解與共情”,具體到孩子身上來就是,指家長要教會孩子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問題,能夠為了他人而對自我的行為作出一定的調整,比如為了不對他人造成傷害,而知道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而這種能力並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養的,但可惜的是,現在的很多家長可能都不太具備這個能力。

一個小故事

愜意的午後,媽媽在看書,冬冬在愉快地堆積木,很快就要堆好了,突然,積木一下子全塌了,冬冬一下子就哭了!

媽媽趕緊安慰說“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們再堆一次就好了”,但是冬冬不聽,繼續哭著。

好多遍後,媽媽不耐煩了,“那誰叫你自己不小心呢?”,冬冬一聽,覺得自己更委屈了,哭的比剛才還大聲!

媽媽也很無奈,覺得這麼小一件事,都說了再重新堆一次,還要哭,怎麼這麼不聽話?

在上面這個故事中,孩子出現了麻煩,拉響了自己的“警報系統”,媽媽也不用自己認為的最佳方式來安慰孩子,然而不但沒成功,還讓局面更混亂,家長看孩子不順眼,孩子看家長也不順眼,弄得全家人都不開心。


其實上面這位媽媽就犯了一個我們大家經常犯的錯誤,那就是不理解孩子

孩子花費了好大的功夫好不容易把積木快要堆好了,突然塌了,他心裡其實很難過,如果這時候,媽媽能夠抱著孩子,跟孩子說“寶寶,媽媽知道,這是寶寶一塊一塊堆起來的,積木塌了,寶寶很傷心,待會媽媽再跟寶寶一起堆一個更好的行嗎?

孩子會覺得自己得到了理解,過一會自己就好了。

其實在這種時候,媽媽要做的就是去盡量的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共情之心去看待孩子的反應,父母與子女之間其實也特別的需要互相的理解和包容!

孩子的每個行為都有他的原因

3歲的冬冬問:“媽媽,爸爸呢?”

媽媽:“爸爸出去了。”

冬冬又問:“爸爸呢?”

媽媽:“爸爸上班去了。”

過了一會兒,冬冬又來問:“爸爸呢?”……

一上午,冬冬把這個問題反反覆覆問了十幾遍,而媽媽也在回答了十幾遍的“上班了”、“出去了”之後,才想起琢磨孩子到底要問什麼。

果然,在媽媽回答了“爸爸去心理所上班了”之後,冬冬不再問了。

多多理解孩子,其實孩子的每個行為都有他的原因,只是他不知道如何去表達,他們需要父母的耐心與愛!

老先生豐子愷關於孩子的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開明書店送來幾本新出版的毛邊《音樂入門》,於是豐子愷用小刀把書頁一張一張地裁開。他的兒子站在桌邊,側著頭默默看著爸爸。

後來豐子愷外出時,兒子從書架上拿了一本用上好的連史紙印的《楚辭》,拿著小刀裁破了十幾頁。

等豐子愷回家後,兒子舉著書頁得意地說:“爸爸你看,我也會裁書了!”

豐子愷見了非常生氣,大聲地訓斥了兒子,把他嚇哭了。

事後,豐子愷感到十分內疚,他對兒子說:“孩子,這在你是何等成功的大事,何等得意的作品。卻被我一個驚駭的’哼’字喊哭了,你一定抱怨爸爸何等不明吧。”

從此之後,他再也不隨便訓斥孩子了。

豐子愷常用的煙嘴邊上刻有幾行細字,那是清代僧人八指頭陀的一首讚美兒童的詩:

吾愛童子身,蓮花不染塵。

罵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

對境心常定,逢人語自新

可慨年既長,物慾蔽天真。

與大家共勉!

來源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再富也要窮孩子」—那些值得思考的德國教育理念

night119

夫妻沒有隔夜仇?你以為情緒是剩飯,倒進垃圾桶就沒事?!

night119

孩子暑假易有的7大壞習慣,家長必須警惕!

night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