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人認為,抑鬱症似乎只發生在成人世界,而青少年以及兒童「少不更事」,不會染上這種可怕的心理疾病。
其實不然,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近10年來,兒童期重型抑鬱症的患病率為2%-4%,青春期上升到4%-8%。青少年抑鬱症可影響到他們的生長發育、學校表現、人際關係等,到了成人期罹患抑鬱症的風險更是增加2-4倍。
因此,對於兒童和青少年抑鬱症的防範顯得更為重要。那麼,家長如何能及時發現孩子是否有抑鬱的症狀並加以干涉?
本文由 小蝌蚪找媽媽採集編寫,部分內容出自JeffreyStern (翻譯:李凌 )
編輯/圖片:Megan (轉載請註明出處)
✅從成人的角度看抑鬱症成因
戴著人格面具與他人相處,是件虛偽而又文明的事。成年人分得清外在禮貌和真實感受之間的區別,但對於孩子來說,事情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父母在孩子面前的絕對支配地位,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容易步入取悅父母的節奏,然後壓抑自己內在的真實感受,長大後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這個就叫假性自體。
假性自體的概念最早由溫尼科特提出,它聽上去像一個社會概念,仿佛存在於日常和外界的互動中,但其實並非如此。
如果我們知道,某些情況下我們是出於社交需要才不能說真話,那這種情況不屬於溫尼科特所說的假性自體的行為。那麼什麼是假性自體呢?
假性自體的根源來自早期的鏡映失敗。溫尼科特對母親對嬰兒的回應很感興趣。當嬰兒說「我很餓」的時候,媽媽可能回答:好的,你餓了我就餵你吃東西;或者媽媽也可能回答:當我準備好餵你的時候你才能有東西吃。
這裡嬰兒做出了一個誇大的表達:餵我,或者用溫尼科特的話說,做出了一個無所不能的姿態,只為表達一個需要:餵我,現在就餵我。
母親或嬰兒的其他照顧者需要給予嬰兒恰到好處的回應。嬰兒需要感到自己是強大的,需要感到母親會回應他的願望,需要感到母親想要、願意回應他,而且能輕易地滿足他。
但如果媽媽不想回應孩子,如果媽媽不斷地要求孩子調整自己以適應媽媽,問題就會出現。
當嬰兒被拒絕的時候,他起初的反應是生氣,而最終會變得抑鬱。
如果媽媽不接納嬰兒的要求,會出現兩個問題:嬰兒不僅會被挫敗,而且還不允許對此生氣——媽媽不希望孩子因為遭到拒絕而生氣。
最後,嬰兒發現他提出要求就會被母親拒絕,而如果他為此抱怨母親,母親就會不理他,或變得冷漠,或因為嬰兒不高興而懲罰他。這時,嬰兒就會傾向於發展出一種假性自體。
嬰兒意識到,如果他想讓母親微笑而不是皺眉,溫暖而不是冷冰冰,他必須學會隨和,學會做媽媽想讓他做的事,於是他開始努力取悅母親,讓自己變得可愛。
孩子嘗試了解母親的喜好,學著做母親喜歡的事,甚至在母親要求她做之前就把事情做好。
但孩子取悅母親的同時,也付出了代價。
這個代價即是,孩子逐漸與自我真實的感受和情緒失去了聯繫。孩子失去了對自己真實感情的認識、熱情、清晰感和意義感。
這個孩子長大後可能會成為非常好的學生,擅長運動,或其他任何受媽媽讚許的活動。但對媽媽想要他做的事,內心深處孩子感受不到任何愉悅或滿足。因為他並不是為自己做這些,而是因為他知道這些是媽媽認為重要的。
我們時常可以看到一些成功者,尤其是年輕的成功者,出現無法解釋的自殺傾向。許多這樣的人都伴隨著假性自體長大,他們內心的抑鬱是隱藏的。
他們表面上可能非常努力工作,成績出眾,但內在感覺迷茫、空虛。只有在能夠喚起母親或其他人的正向回應時,他們才能感到高興。
他們對自己的優秀或成功沒有任何愉悅感。他們行動的意義只在於操縱或控制母親。我們常常可以在很多特別優秀的孩子身上發現假性自體。
嬰兒需要母親眼中的光芒,嬰兒希望母親對他所做的一切都激動興奮。嬰兒需要無條件的愛,但對於一個「虎媽」而言,只有孩子做了母親認為重要的事,母親才會愛孩子。
很自然地,孩子學會了如何取悅母親,學著去做父母要求他做的所有事。但同時孩子也感到抑鬱和憤怒,因為只有在他按照母親的意願行事,母親才會愛他。
同時,孩子也學會了壓制自己的痛苦。一段時間後,他甚至意識不到他的痛苦了。
這樣的孩子,常常在某一個時候,會突然放棄那些對媽媽很重要的事。他們拒絕繼續打網球,或跳芭蕾,或拉小提琴,他們說,我不幹了。
另外一種情況,他們還會繼續做,但他們突然開始做不好了。網球比賽開始輸球,小提琴競賽表現不佳,或者考試成績很差,盡管他們說自己已經盡全力了。
他們在某個時刻無意地發現,他們無法再繼續努力滿足那些僅僅用自戀的方式愛他們的人,不滿足於提高父母的自尊來獲得父母的愛。
孩子發現他不是因為「自己是自己」而被愛,他們意識到自己僅僅是作為滿足父母或其他人自戀的自體客體而被愛的,便陷入抑鬱,在以前擅長的領域開始失敗。
假性自體的病人非常善於取悅他人,取悅他們需要取悅的人。但在隨和的外表下面,他們非常害怕別人,不信任任何人。他們的吸引力、那種討人喜歡的能力,是他們用以控制他人的方式,以此來免受他人的傷害。
✅兒童抑鬱症的症狀
患有抑鬱症的孩子常為自己的情緒感到困惑,是以情緒抑鬱為核心症狀,他們無法準確地描述出自己真實的感受。於是出現情緒低落、興趣下降,在行為上表現為抽煙、過度上網等,也可能抱怨自己軀體的不適、誇大自己的恐懼、覺得煩悶、缺乏精力,甚至談論死亡。
抑鬱症對不同年齡孩子,影響也會各有不同:
1、嬰兒期抑鬱症:
大多發生在6個月以後,主要與母子分離有關,嬰兒首先表現為不停地啼哭、易激惹、四處尋找父母、退縮、對環境沒有興趣、吃奶差、體重不增、睡眠減少。
2、學齡前期兒童抑鬱症:
學齡前期兒童抑鬱症可使兒童易激惹、社交行為退縮、不願上幼兒園、對周圍事物不感興趣、食欲下降、易生病,導致孩子生長發育遲緩。
3、學齡期兒童抑鬱症:
學齡期兒童抑鬱症的兒童常性格孤僻、不合群、和同學關係不好、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學習成績不好、自我評價低,可產生消極意念或自殺行為,部分兒童出現攻擊行為和破壞行為。
4、青春期抑鬱症:
孩子除有心理低沉、思維遲滯、理解力和記憶力下降外,還可出現反社會行為,如吸煙、酗酒、吸毒、犯罪、自殺等。
專家建議,若孩子持續兩周以上出現上述情況,千萬不能掉以輕心,應警惕抑鬱症。一定要及時帶孩子到精神科或心理科尋求幫助,以便及早發現、及早診斷和干預治療,以有效地幫助孩子擺脫「心靈感冒」的陰影,讓他們健康成長。
✅ 家庭環境是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
兒童抑鬱傾向與家庭環境的親密度、情感表達、矛盾性、知識性、娛樂性、組織性有關,其中兒童家庭矛盾性是影響兒童抑鬱傾向發生的共同因素。
對於男性兒童來說,只有家庭矛盾性與兒童抑鬱傾向有關。對於女性兒童家庭的親密度、情感表達、知識性、娛樂性和家庭矛盾性都與兒童抑鬱傾向有關,這反映了男女兒童在性別上的差異。
研究提示:提高家庭和親密性、情感表達、知識性、娛樂性、組織性及減少家庭的矛盾性可以降低男女性兒童抑鬱傾向的發生。在當前醫學界,兒童抑鬱症的誘因有以下幾種認定:
1、大多數患憂鬱症的兒童,從小在家庭中受到歧視或虐待,心情壓抑,使幼小的心靈受到創傷。
2、有些孩子由於家長期望過高,對孩子管教過嚴,超過了孩子力所能及的程度,使孩子無法承受,從而情緒不佳。
3、有些孩子由於生活十分單調,缺乏與其他孩子交往的機會,思想閉塞,情緒壓抑,否認憂傷、喜悅、痛苦或歡樂,都無法充分發泄。
4、有些孩子因身體有關,家庭不幸,學習成績差,而心理上承受沉重負擔,認為這一切無法挽回,因而意志消沉。
✅ 預防兒童抑鬱症 家長要做的六件事
如果你懷疑孩子得了憂鬱症,最好立刻尋求學校的諮詢老師或是心理專家的幫助。此外,也可以在家裡採用以下的方法,幫助憂鬱症兒童正確地認識世界。
1、常常真誠地表揚孩子,並讓他相信,他可以在學校裡表現得很好。
2、計劃去做一些開心的事,多聊聊孩子的話題,讓他們變得積極樂觀。
3、盡量遵守制訂好的計劃,以免給孩子帶來不安情緒。
4、多讓孩子參加有助於「集中注意力」、「開動腦筋,解決問題」的遊戲、活動或討論。
5、讓孩子體驗快樂的事,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將抑鬱悲觀的情緒轉變成積極肯定的態度。
6、孩子反應慢也不要著急,要對他抱以肯定的態度。孩子越是對自己悲觀、越是因遭到排擠而缺乏自尊心,就越需要你不懈的努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良好的教育方法,良好和諧的家庭氣氛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是十分重要的。
遇事給孩子講道理,對培養孩子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很有好處,在孩子長大後,他也會以講道理的方式去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