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物界,我們很少看到一個小動物在遇到了困難時,牠的家長會來幫替牠把困難解決了。一般不到危及生命,動物的家長不會出手,小動物也不太會等著別的動物幫牠們解決問題。
我們發現,當孩子們遇到問題時,只要成人不是衝上去把孩子擠到一邊,自己代替孩子把所有問題解決了,孩子們都會去試著自己解決,實際上孩子經常會強烈要求自己解決。
我們發現孩子只要沒有被養成等待別人替他們解決問題的習慣,他們都只在百思不得其解時,才會向別人求助或放棄。這跟動物的幼崽是一樣的。
即使成人總是和兒童一起來解決問題,並將解決問題的過程展示給孩子們,孩子們也會試著自己去解決問題。
人的一生似乎是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
這像一個畫家的畫畫過程:有很多時候畫家們在努力到精疲力竭時,決定一遍完成後就可以收尾了,但畫面上的確還有某個地方不和諧,使得人們在看這幅畫時首先看到了那片不入畫的敗筆。這時他們就會重振精神開始拯救這幅畫,這個過程是艱苦的,但他們會奮力去解決一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因此他們的技術越來越熟練,由於他們不放過那個造成畫面問題的內在原因,所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他們自己獲得了成就,有一天畫面中不再出現那個令人厭煩的問題,畫家因此變得對自己感到滿意。
如果他由於經歷了一個階段的努力,認為自己已經夠了,看到問題也懶得去解決,假裝沒有看到,就此擱筆,這幅畫會永遠因為那一部分的不和諧而成為一幅失敗作品。
由於沒有信心解決自己畫面的問題,這位畫家心裡會永遠有那個敗筆,最後變得怨天尤人,心情低落,並在心裡暗暗地對自己不滿意。如果他還是不能面對自己的問題,這個人作畫的水平也就不會再有提升。最後成為一個失敗的畫家就不足而怪了。
很多人一生中都因為不能面對要解決的問題,而把本來很好的生活搞得一團糟。實際上,解決問題的興趣能夠被培養起來,而且會使人著迷。如果一個人從來都不自主解決問題,就會害怕解決問題。
從孩子身上,我們發現自主解決問題不但能使孩子培養起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使孩子對自己的能力有很積極的看法,人們的自信很多來自於能否自行解決掉自己生活中的問題。
自主解決問題的意識是環境薰染的。
當一個群體中(家庭也是群體)出現問題時,如果成人說“ 來,我們解決問題 ”,孩子就會注意成人對問題的解決方式,在他們自己遇著問題時,他們也會這樣做,而且孩子們會創造性地使用成人的方法。
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關鍵是,在出問題時,成人能否利用問題作為教機,來幫助孩子成長。如果想讓孩子自己來解決問題就要在孩子不知覺中給孩子機會。比較錯誤的做法是:對孩子直接說:“你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這句話反而會嚇到孩子,孩子反而哭哭啼啼地說自己做不了。如果成人能主動為孩子展示或跟孩子一起去解決,就會刺激起了孩子自主解決問題的慾望。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通常還沒有意識到自己能解決問題,就已經把問題解決了。
芭學園裡的寶寶跟西西關係很好,但她們在一起時,為了維持兩人能在一起的機會,會放棄自己的意圖而選擇對方的意圖。最後,她們個體主動工作和探索的行為被擱置起來了。為了使她們發現新的群體和新的工作,老師們試著將她們分在不同的班裡。
分開後,西西很快地跟其他孩子接觸,寶寶卻覺得很落寞,她在教室裡轉了幾圈後來到園長辦公室。園長請她(那時她4 歲)坐下來,問寶寶有什麼事,於是園長和這個4 歲多的孩子進行了下面這場談話。
寶寶:“為什麼把我和西西分開?”
園長:“為了讓你們去做別的工作。”
寶寶:“西西在樓下跟瑞瑞在玩家家酒,我在樓上跟小雨也在玩家家酒。我回家也跟我爸爸媽媽玩家家酒。”(寶寶的意思是,雖然你們把我們分開,但無論到哪裡我都是在做同樣的事,以此證明分開她們並不能解決她選擇新的工作問題。所以要求不要把她們分開。)
園長:“我知道。你有什麼要我幫忙的嗎?”
寶寶:“我可不可以到樓下去找西西?”
園長無奈只好帶寶寶去找西西,因為寶寶說得有道理,園長無法反駁。
我們看到寶寶用非常智慧的方式在解決問題,而沒有發洩情緒,沒有試圖用哭鬧來要挾園長達到她的意圖。
遇到問題時,如果人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信,就會產生與所存在的問題完全不匹配的情緒。當人不是用智慧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而是發洩情緒時,其結果就是破壞性的。
長期地解決問題會使兒童產生關於自己的良好的效能認知,當問題出現時他們知道他們能解決這個問題,於是他們就會去做。
芭學園的孩子在解決問題能力方面顯得很突出:
有一次,有很多人來芭學園參觀,孩子們正在工作,有三個女孩子在娃娃區玩家家酒。當帶領參觀的老師講到娃娃區時,發現三個女孩子不見了,她以為三個孩子已經換了場地,可當人們從孩子們的教室出來後,卻發現三個孩子站成一排,面對著管大廳的老師在生氣地提意見。
今天,這群人都是客人,孩子們既沒直接朝帶領參觀的老師抗議,也沒有朝人群抗議,而是悄悄地退出,找能解決問題的人來解決這個問題。
有很多孩子在家裡還會幫助家長解決家長們之間的衝突,在家長吵架時,告訴家長一方該怎麼做,另一方該怎麼做。
但反過來,我們發現總是使用情緒解決問題的家庭,孩子也會過多地使用情緒來解決問題,而不是使用智慧。孩子常常放棄了建設性地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代之以哭鬧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種模式在成年後會轉化為發洩情緒。
經過觀察,我們認為兒童在自己的生存環境中,無意識地自主解決問題的習慣是有價值的。
在我們的教育中,要幫助孩子建構這樣的品質。
⊙ 本文選自李躍兒《關鍵期關鍵幫助》一書,轉載請註明轉自李躍兒芭學園、微信號lyrbaxue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