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父母的這6個性格問題,將會嚴重影響孩子的一生!

文/李躍兒


我們發現,有一些人在步入社會時所存在的許多問題來自於童年,是童年時期的環境因素造成的。這個環境因素主要是家人身上存在的心理問題和人格問題,影響了孩子的成長環境。


或許有些父母在教育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如果這些父母有心理和人格方面的缺陷,他們的努力很可能付之東流,甚至越努力越糟糕。


如果父母通過反省發現自己是這種類型的人,就要通過努力尋求改變。父母改變了,孩子也會隨之改變。


1

沒有安全感


在人的生命長河中,如果感覺到周圍是安全的,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是舒服的,工作是可靠的,親人是愛自己的,這個人就會感覺到安心並覺得安全,就會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來發展自己,並獲得良好的生存機會。


如果一個人沒有安全感,惶惶不可終日,就會本能地把大多數精力和時間花費在怎樣獲得安全感上,會在乎每一次小小的失敗,而每一次的失敗又加劇了不安全感,讓人更加焦慮。


案例:


我曾接觸過一個三十多歲的女士,她每到一個新公司,開始時大家對她都很友好,主管也很器重她,讓她擔任部門負責人。但過上一段時間後,她的人際關係就會越來越差。


我了解到,趙女士每到一個新公司,都會擔心主管認為自己沒本事,擔心被同事看不起,為了讓下屬配合自己的工作,經常下班後請下屬吃飯,哪位員工工作上有困難,她都會幫助他們完成。


漸漸地,工作做不好的員工越來越多,她每天除了做自己的工作,還要幫助工作完成不好的下屬,一天下來,常常累得精疲力竭。

她變得越來越沒了耐心,經常批評員工。員工們的臉色也越來越難看,她非常委屈,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對他們那麼好,他們還這樣對自己?


心裡有了這樣的委屈,趙女士在跟員工接觸過程中,就有了更多的不良情緒。她的工作小組變得緊張、冷漠、充滿了敵意,小組的工作任務也無法順利地完成。


通過和趙女士的談話,我了解到,趙女士的童年很不幸。


她的爸爸是下鄉知青,媽媽是當地農民,從她記事起,爸爸和媽媽就一直打架爭吵,有時候爸爸會拿著刀追著媽媽滿院子跑。幼小的孩子經常給爸爸下跪,求爸爸不要再打媽媽。


這種環境下長大的趙女士,一點安全感也沒有,也無法相信人和人之間會相互支持、相互關愛。生活和事業對趙女士來說只有競爭和攀比。(點擊這裡閱讀:《忍不住責罵孩子之後,如何能將傷害降到最低》)


2

缺乏意志力


人的意志力是在長久的生活過程中形成的。這個形成過程需要在童年種下一粒意志力大樹的種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潛能。這方面的潛能丟失了,如果後天進行有意識的彌補,意志力薄弱的情況將有可能好轉。


案例:


潘先生出生在一個貧窮而落後的小山村,兩個姐姐,在重男輕女的小村子裡,潘先生成了家裡的寶貝​​,父母對他溺愛有加,從沒有人要求他把沒有完成的事做完。 


成年以後的潘先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他經常會有一些讓人驚嘆不已的計劃。


然而他的每項計劃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半途而廢了,然後他再開始新的計劃。在所有的計劃無疾而終之後,他對自己有些想不通了,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像潘先生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從小缺少工作機會,沒有成長起意志力造成的。


3

不自信


我們的身邊經常有這樣的父母,他們從不打罵孩子,也沒有粗魯的舉止,但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卻不​​是盡力去幫助,而是冷嘲熱諷,或者冷眼旁觀。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很容易與周圍的人發生衝突。因為他會覺得周圍的人也會和父母一樣看不起他,所以和別人說起話來言語刻薄,缺少包容心和同情心。(點擊這裡閱讀:《孩子不自信,可能是因為你沒有幫他建構起這個能力》)


這樣的孩子小時候會顯得很聽話、很乖、恪守規則,對陌生人有較強的防範心理,有些情況下學習非常努力,但一般會成績平平。這類孩子的父母如果遇不到能夠震撼他們靈魂的事情,一般是很難改變的。


4

無法控制情緒


小孟小的時候,媽媽常年在外出差。姐妹三個和爸爸一起生活,爸爸經常莫名其妙地朝她們發火,將碗筷杯子砸得粉碎,對孩子們的事情也不聞不問。


成年以後的小孟,吸收了父親表達情緒的方式,也經常用發脾氣和摔東西的方式來表達情緒,致使自己的工作和家庭都出現了嚴重問題。


後來,她通過對自己成長經歷的反思,回顧以前對待孩子的很多不當行為,重新思考和改變養育方式,孩子也如重獲新生一般。


5

無法進入團隊


一個人的精神如果從未被團隊生活愉悅過,就不會產生需要團隊生活的動機。沒有進入團隊生活的動機,就不會成長起真正的團隊生活能力。


案例:


老張是一個文化人,在當地小有名氣。


起先,他在一個學校當老師,校長非常賞識他,但每次學校需要完成集體任務時,他總是無法與大家和諧相處。老張感覺好像大家都和他過不去,覺得沒法再在這裡工作了,便向領導要求調離。


可想而知,到了下一個單位,情況還是如此。漸漸地,沒有單位敢要他了,慢慢地老張也被人們遺忘,最終一事無成。


原來,老張家裡兄弟姐妹眾多,父母脾氣也不好,經常打罵孩子。老張因為排行中間,上面受著哥哥姐姐的氣,下面又得讓著弟弟妹妹,逐漸成為所有兄弟姐妹攻擊的目標,​​這使他逐漸形成離眾的性格,成為游離於狼群之外的一匹孤狼。

    

童年的生活使老張不信任別人,對人群帶有自然的仇視。這就無法使他建構起團隊生活的能力。


6

缺乏自我保護意識


周老師從小生活在一個講究禮儀的大家族中,家裡幾世同堂,家族中的一個長者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控制著整個家族。有不公平的事情,弱勢的人只能低聲下氣,以避免衝突。


周老師的父母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默默做事,從不與他人相爭。孩子們從小都被教導要忍讓躲避。


案例:


“文化大革命”期間,作為知識分子的周老師被下放到一個偏遠的農場去勞動。期間,總會有人每天到他那裡吃飯,向他這借那。雖然周老師自己生活也很困難,但他從未拒絕過別人。時間長了,人家都覺得他很好欺負。


有一次,有家人想用錢,又不想跟他借(因為借了要還),就拿了幾個雞蛋過來硬要賣給他。周老師自己也有雞,也下蛋,但人家要賣給他,他也只好掏錢買了。


周老師無論走到哪裡,好像都有一群人在等著欺負他。因為他不知什麼是自己的權利,更不能維護自己的權利。他的這種無立場的忍讓無形中助長了他人對他疆界的侵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害了別人。(點擊這裡閱讀《何如讓孩子站在自我的立場進行選擇》)


人們都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話聽起來好像教人不要行善,但其實,“人的善良”和“會保護自己”應該是兩個概念。


善良是指一個人能夠體會別人的處境,不損害他人的利益,並樂於幫助他人。而一個不會保護自己的人,是疆界不明,不能劃清自己與他人的界限。

⊙ 本文摘自李躍兒《懂得,是最好的愛》一書第四章:了解孩子,先了解自己。歡迎轉發到朋友圈。其他媒體平台及公眾號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授權。

婆婆常說的八個謊言,你中了幾招?

night119

孩子問:為什麼要上學?這位爸爸給出一個驚人的回答…

night119

我最不想嫁的,就是我爸那種男人!爸爸看完都沉默了…

night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