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中,國學越來越受到重視,這裡為大家總結了200個關於國學常識的知識點,爸媽們可以收藏起來,有空時和孩子一起看看,互相考考。
也可以把它做成遊戲,在家裡搞一個「國學常識大賽」,讓孩子和父母輪流當選手與評委,並設立獎項激勵……讓孩子在遊戲中培養學習興趣,快樂地記憶國學知識。
A、月亮
B、姻緣
A、新婚
B、搬家
C、妻子生了個男孩
D、考試通過
A、蘇州
B、房屋
C、酒
D、莊稼
A、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A、忠耿正直
B、剛愎自用
A、渾水摸魚
B、反戈一擊
C、笑裡藏刀
D、反客為主
A、窗戶
B、臥具
C、井上的圍欄
A、胡適之
B、周作人
C、鬱達夫
D、唐三藏
A、中秋節 B、元宵節 C、端午節 D、七夕節 A、一個成年人的高度 B、成年人一臂的長度
A、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B、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C、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D、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A、隔岸觀火
B、暗度陳倉
C、背水一戰
D、破釜沉舟
A、烏
B、巫
C、肖
D、蕭
A、男角
B、女角
A、使用十八種兵器的技能
B、十八種武術動作
A、50元
B、100元
C、200元
A、戊
B、戍
C、戌
A、「白馬非馬」
B、「指鹿為馬」
A、早上
B、中午
C、傍晚
A、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公生明,偏生暗
A、《孟子》
B、《莊子》
A、歐陽修
B、歐陽洵
A、李賀
B、李商隱
A、長江流域
B、黃河流域
A、左雄右雌
B、左雌右雄
A、丈夫把頭髮束起來
B、妻子把頭髮束起來
C、把夫妻頭髮束在一起
A、大草原
B、盛產羊毛的地方
C、眾多宮殿
D、美麗的地方
A、玄奘 B、鑒真 A、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 B、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A、十個 B、十二個
A、頤和園
B、圓明園
A、象形字
B、表意字
A、文章
B、畫作
C、樂曲
A、《桃花扇》
B、《長生殿》
C、《牡丹亭》
D、《南柯夢》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無盛世
A、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B、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C、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D、獨樂樂,與人樂樂,熟樂?
A、大都
B、中都
C、上都
D、南京
A、齊桓公
B、蔡桓公
A、杜甫
B、李白
A、人口數量
B、政治地位
A、曹操、曹丕、曹植
B、蘇洵、蘇軾、蘇轍
C、班彪、班固、班超
A、陰陽五行
B、天人合一
C、道法自然
A、製作竹筒的一道工序
B、加工新茶的一種方法
A、畫餅充饑
B、望梅止渴
A、速度飛快
B、時光飛逝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名家
A、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B、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祝之所伏
C、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D、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A、鶴
B、鵝
C、雞
D、魚
A、羊大即為美
B、戴著頭飾站立的人
C、土地裡生長的花朵
D、遠方茂盛的森林
A、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B、文、行、忠、信
A、范仲淹
B、文天祥
A、幹
B、戈
A、花旦
B、青衣
A、上古
B、崇尚
C、官名
A、諸葛亮
B、曹操
C、劉備
D、周瑜
A、扁鵲
B、孫思邈
C、李時珍
D、張仲景
A、孔子和孟子
B、老子和莊子
C、漢高祖和漢武帝
D、周武王和周文王
A、天文、地理、文學
B、事情的開始、經過、結果
C、孔子、孟子、老子
D、自己的姓名、籍貫、生辰八字
A、《醉翁亭記》
B、《嶽陽樓記》
A、老子
B、荀子
A、陰文印
B、陽文印
A、家弟家妹
B、舍弟舍妹、息弟息妹
A、赤眉起義、陳勝吳廣起義
B、綠林起義、黃巾起義
A、王維
B、王勃
A、鼓
B、鑼
A、朱淑真
B、秦良玉
C、李清照
A、《弟子規》
B、《三字經》
C、《千字文》
A、掛香包
B、插艾蒿
C、登高采菊
D、喝雄黃酒
A、酒窩
B、眼睛
C、嘴角
D、腮幫
A、十五歲
B、二十歲
A、文章
B、書法
A、黃河流域
B、長江流域
A、三百首
B、三百零五首
A、孫武
B、孫臏
A、能
B、不能
A、指鹿為馬
B、奇貨可居
C、圖窮匕見
A、臉部表情
B、舞蹈動作
C、器械表演
A、王勃
B、張九齡
A、晚春
B、仲夏
A、時不再來
B、失不再來
A、尚書省
B、中書省
C、門下省
A、秦始皇
B、武則天
A、白居易
B、李白
A、法律條文
B、美德善行、圓規曲尺
A、為政清簡
B、平安長春
C、淡泊名利
A、李商隱
B、駱賓王
A、《金陵記》
B、《石頭記》
A、黃河
B、長江
C、淮河
A、元好問
B、柳永
C、晏殊
A、父母俱存,兄弟無故
B、仰不愧於天,俯不作於人
C、鄉人無不稱其善也
D、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A、扁鵲
B、華佗
C、孫思邈
D、李時珍
A、八條
B、二十二條
A、都江堰
B、秦始皇陵
A、令愛
B、令正
A、有關
B、無關
A、兩位
B、三位
A、諸葛亮
B、周瑜
C、曹操
A、壓軸戲
B、大軸戲
A、來俊臣
B、周興
A、製造琵琶的材料
B、演奏琵琶的方式
A、靜脈
B、動脈
A、花之君子者
B、花之隱逸者
A、文章書畫稿費
B、替人研磨墨汁
C、為人作序
A、孔子
B、屈原
A、教育界
B、醫學界
A、《山海經》
B、《世說新語》
A、下棋
B、戰場
C、戲台
A、《漢書》
B、《史記》
C、《三國志》
D、《左傳》
A、東
B、西
C、南
D、北
A、子路
B、子張
C、子貢
D、顏回
A、天空
B、大海
C、草原
D、高山
A、《淮南子》
B、《莊子》
A、《永樂大典》
B、《四庫全書》
A、老子
B、孟子
C、荀子
D、孔子
A、左思的《三都賦》
B、司馬相如的《長六賦》
C、班固的《兩都賦》
D、張衡的《二京賦》
A、元稹的《鶯鶯傳》
B、王實甫的《西廂記》
A、趙雲,張飛,關羽
B、劉備,關羽,張飛
A、土地之神B、五谷之神
A、先快後慢
B、先慢後快
A、張飛
B、關羽
C、衛青
D、李廣
A、《白蛇傳》B、《梁山仙與祝英台》C、《唐伯虎點秋香》
A、長度
B、面積
C、體積
D、重量
A、漢口鎮
B、景德鎮
C、朱仙鎮
D、佛山鎮
A、《徐霞客遊記》
B、《說文解字》
C、《天工開物》
D、《夢溪筆談》
A、一個年輕力壯的廚師
B、一個名叫「丁」的廚師
A、《長歌行》
B、《短歌行》
A、空穴來風
B、三人成虎
A、名
B、字
C、號
A、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B、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A、絲
B、竹
A、牛郎和織女
B、唐明皇和楊貴妃
A、懷疑精神
B、辯證法思想
A、品德高尚
B、子孫成群
A、李白
B、杜甫
A、辛棄疾
B、李清照
A、孟母教子
B、舉案齊眉
C、嶽母刺字
A、宮殿的台階
B、天的別稱三玉璽
A、京劇
B、黃梅戲
C、昆曲
D、越劇
A、《孫子兵法》
B、《孫臏兵法》
A、道是無晴還有晴二
B、也無風雨也無晴
A、伍子胥
B、勾踐
A、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B、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A、《詩經》
B、《陌上桑》
C、《楚辭》
D、《孔雀東南飛》
A、是
B、不是
A、期頤
B、耄耋
A、南獅
B、北獅
A、居無松
B、居無竹
C、居無梅
D、居無菊
A、裴旻的劍舞
B、公孫大娘的舞蹈
D、吳道子的畫
A、除夕
B、正月初一
C、立春
D、春分
A、司馬相如
B、崔鶯鶯
C、白居易
D、杜甫
A、岳飛
B、辛棄疾
A、黃山
B、泰山
A、君主如何統治國家的著作
B、農業生產和農事活動的著作
A、讀到一本好書
B、聽到一段好樂曲
A、朋友 B、學生 A、秦朝B、清朝 A、通報消息B、娛樂健身 A、祭祀用禮器B、地位象徵物C、烹煮器具 A、《史記》B、《論語》C、《莊子》 A、21點至23點 B、23點至凌晨1點 C、凌晨1點至3點
A、獅子
B、金錢豹
C、河馬
D、長頸鹿
A、十面埋伏
B、高山流水
A、孔子
B、孟子
A、咫
B、尺
A、草書
B、行書
C、楷書
D、隸書
A、伍子胥
B、范蠡
C、屈原
A、韓愈
B、辛棄疾
C、龐統
D、宋玉
A、青銅器
B、藥材
C、墓碑
D、竹筒
A、一字千金
B、一諾千金
C、一飯千金
D、一擲千金
A、玄
B、皂
C、青
D、蒼
A、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B、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C、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D、一日之行在於清晨
A、趙雲
B、張飛
C、周瑜
D、魯肅
A、班昭
B、蔡文姬
C、王昭君
D、李清照
A、滿庭芳
B、雨霖鈴
C、念奴嬌
D、水龍吟
A、孔子
B、諸葛亮
C、班固
D、程顧
A、初演的兩個人都姓黃
B、表演者使用的樂器叫做簧
C、表演者巧舌如簧
A、陰晴圓缺
B、風花雪月
C、梅蘭竹菊
D、春夏秋冬
A、舞鞋
B、上朝穿的朝鞋
C、登山鞋
A、蘇軾 B、陶淵明 A、王安石 B、寇準
A、忠義
B、孝悌
A、天氣炎熱似火
B、天氣漸漸轉涼
C、流星異常出現
A、《左傳》
B、《戰國策》
C、《史記》
D、《漢書》
A、陸遊
B、岳飛
C、辛棄疾
D、李清照
A、楷書
B、小篆
C、鳥蟲文
D、行書。
A、妻子
B、兄弟
C、朋友
D、父親
A、用途
B、材質
C、產地
D、使用人群
A、杏月
B、桃月
C、榴月
D、荷月
A、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B、北風歷兮肅冷冷,胡笳動兮邊馬鳴
C、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D、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A、農耕
B、軍政
C、養馬
D、水利
A、左襟壓右襟
B、右襟壓左襟
A、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
B、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A、一位畫家
B、八位畫家
A、菊
B、梅
C、竹
A、天、地
B、南、北
C、陰、陽
D、文、武
A、欲把心事付瑤琴
B、一弦一柱思華年
C、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D、寒苦不忍言,為君奏絲桐
A、湖北
B、河南
C、河北
D、湖南
A、勢如破竹
B、出奇制勝
C、專心致志
D、渭分明
A、王羲之
B、顏真卿
C、柳公權
D、吳道子
A、《清明上河圖》
B、《洛神賦圖》
C、《五牛圖》
D、《歷代帝王圖》
收藏起來,和孩子一起「漲姿勢」吧~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