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豌豆媽媽
當我說到無條件接納的時候,很多人有疑問,難道就不管孩子嗎?有一個爸爸問我:“你們總說無條件接納,無條件接納,那孩子殺人放火你們也接納?”
當時還真把我給問住了,我一時還找不到幾句話就把這問題回答了。
還有家長說:“我確實相信你們愛孩子,但是這樣會不會讓孩子在嬌縱的路上越走越遠?”
還有人問:“光說接納接納,能解決問題嗎?”
我想,這需要好好講一講我所理解的無條件接納。
1 無條件接納的基礎和通道
無條件接納的基礎是信任孩子,無條件接納的通道是看到行為背後的原因或情緒。
先說這個基礎:
比如說,當你的孩子說:“我要去殺人,我要拿刀去欺負別人”。如果你不信任你的孩子,你的第一反應是,這麼小的孩子就敢說殺人,就這長大了還得了,這個“長大了還得了”就成了你預設的一個結果,為了這個結果不去實現,你就要做出一點努力,比如說教,比如打孩子一頓讓他知道錯了。
而如果你信任孩子呢,你的第一反應是,這個孩子怎麼了,發生什麼事讓他這樣憤怒。這就走向了了解的這個通道,在通道的另一頭,你會看到孩子承受了什麼。
接納不表示:就讓這個孩子就去做這個事吧,想做就去做吧。
再舉一個例子:
一個孩子說:“我不想上幼兒園,XX欺負我”。不信任的反應是“你怎麼這麼懦弱,長大也會被人看不起!”。
“這個XX為什麼總是欺負我家孩子?” “我應該做點什麼?我一定要做點什麼去幫助孩子。” “天吶,我的孩子正在承受什麼啊,太可憐了…”。
總之,不相信這是一個過程,也不相信孩子可以走出這個過程。
信任的反應是 “媽媽在這裡陪著你,媽媽抱抱你吧。” “媽媽也很想陪著你,今天我們得去幼兒園,但是媽媽願意聽你說。”
接納不表示:那今天就別去幼兒園了。
可以看到,不信任的前提下,我們的反應是背離孩子的需要的,我們成人心中的擔心還有幻想,轉移走了我們的注意力。而信任的前提下,我們的反應是去感受孩子的需要。
所以說信任是基礎。如果你根本不信任你的孩子,就別提什麼接納了。
再說這個通道:
如果一個孩子不停的哭鬧,你知道,他是睏了,那麼你會更有耐心一些。也就說,如果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你是知道的,那麼我們就可以做的更接納一些。
但是很多時候,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不是那麼容易就看到了。所以這個通道有時候不是那麼清晰,這就需要回到信任這個基礎上。
相信孩子是善的,相信孩子的未來的路是孩子要走的,無論艱辛與否風景獨好。如果信任這個基礎牢靠,那麼通道自然展開,一但不信任,父母就迷失在自己的擔心與幻想中,通道也就消失了。
2 無條件接納的是情緒和行為背後的原因,而不是行為本身
有一個奶奶問我:“孩子就非要尿在床上,我拿盆接了一半,還非要讓我倒回到床上,不倒就哭,這給我氣的啊,您說說這該怎麼辦?”
我:“如果是我,我就先把盆裡接著的倒到馬桶裡”
奶奶:“那他哭啊,他不願意啊。”
我:“那就讓他哭,讓他願意啊。”
奶奶:“……”
還有一個爸爸說:“晚上睡的晚早上起不來,怎麼辦啊?”
我:“早點上床睡覺。”
爸爸:“她玩不夠就是不回家啊!”
我:“你堅持讓她回呢。”
爸爸:“她就是不回啊!”
有一位媽媽說:“我已經告訴他不許打我了,可是他還打。”
我:“他打你的時候,你握住他的手,把他抱在懷裡,讓他不能再打你。”
媽媽:“我已經弄不住他了。”
我:“如果想要弄的住就能弄住,他才5歲20公斤你就弄不住了,要是再大呢?”
媽媽:“我是覺得他肯定還是有情緒,還是得找地方發出來。”
我:“讓他在你懷裡哭,掙扎,就發出來了。”
媽媽:……
這樣的案例挺多的,拿孩子沒有辦法,父母沒有權威,這與無條件接納一點關係都沒有。
千萬不要說,我接納孩子所以……,那是順從,是嬌慣,而且你還不享受這種順從。
因為誰也不喜歡自己無能為力,無可奈何。往往會讓父母累積下情緒,這個地方忍了,在別的事情上發作起來。
當孩子覺得父母拿自己沒辦法的時候,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感覺自己有力量,比大人厲害,實際在內心深處沒有安全感。
父母在孩子的心中是天,是地,無所不能,我爸爸什麼都不怕,我媽媽什麼事都難不倒,這樣孩子就有安全感。可是這天這地表現的如此無可奈何,如何讓孩子從心裡覺得可以遮風擋雨?
試想,你還沒有我厲害,我做不到的事你能做到?我害怕的事你不怕?
孩子想要找到安全感,會更多的試探父母的界限,會給父母更多無可奈何的機會。
我們接納孩子的行為是指——不因為這個行為就否定,評判孩子。但是絕不是任由孩子的行為去發展。
有一次孩子們都睡著了,我下樓去喝水。等我上樓的時候,發現一個孩子醒了,正蹲在被子邊上,在牆上蹭著什麼東西,我和他打招呼,發現他的反應不太對。然後就聞到一股臭味。
原來這個孩子在地台上拉屎,然後把大便抹到牆上去。這個孩子快四歲,來幼兒園一年多了,大小便是完全沒有任何問題的。
我去把他拎出來(當時也只能拎出來了),脫光,洗乾淨,穿衣服。然後帶著他,準備手套,垃圾袋,布,一盆水,一起處理現場。
我先處理比較多的地方,以免一擦更多的地方髒了,然後他負責擦牆上的印子,我來擦地。我們兩個靜悄悄的,一起幹活。
等我們都弄乾淨了,我抱著他,說我們休息一會。過了一會兒這孩子說:“我爸爸不回來了,坐飛機去別的地方…”。
我才明白,這孩子的爸爸長年出差,這次說好回來,孩子已經盼了很久,所以很失望,用這樣的行為來宣洩。
我把這孩子的被褥包起來,給了他家人,我們一起說好,都不再提這個事。
有些人,可能會想,這不管管嗎,不得給孩子講這樣不對嗎?他下回再失望呢,再有情緒不是得到處拉嗎?
可是之後,再也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而且這個孩子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與我有著一種特別的連接,他喜歡幫我做事情,更喜歡擁抱,和小朋友相處的更融洽。
當我們接納孩子的情緒和已經發生的行為,這讓孩子放鬆下來。然後我們一起善後,這是對孩子的尊重。不需要說教,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並不正確。
當因為一時氣憤做了自己也知道不正確的事的時候,有機會去改正是讓人感到希望的。沒有發生的那部分行為,才需要我們干預。
比如尿到床上那部分,我們不評價,但是我要把床單換下來,如果孩子不讓換,這個不讓換的行為就需要干預,把孩子抱下來,然後換床單,如果他哭鬧,那麼就陪著他,哭鬧的過程是很好的宣洩。
所有的方法,都只是方法。而且沒有一種方法是無懈可擊的,沒有一種方法是完全經的住推敲的。如果僅僅是去照搬方法,那麼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就有效果,但是並不能杜絕這樣的行為。
真的有幫助的,是做為成人深刻的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看到他的需要。
比如一個內心恐懼的孩子,藉由攻擊性行為來感受力量,那麼需要給他安全的環境,治療性的故事,在孩子睡著前輕輕的念祈禱文。
一個孩子因為曾經被父母打過,承受了父母的情緒,那麼首先需要家長的配合和轉變,在幼兒園中老師需要觀察這個孩子,在他的行為發生之前就制止,要給他安全的環境宣洩,比如在老師的懷裡掙扎大哭大叫。
而非要把尿尿到床上,和打媽媽,這樣的行為的需要是什麼?很可能就是需要感受到界限和力量,需要你堅定的不允許和有力的制止。然後大哭不止,哭也是一種需要。
不是所有的時候都是想哭就能哭出來,很多時候需要一個開頭,一個引子才能哭的痛快。
再比如那個晚上不回家的孩子,她的需要是什麼?這需要父母認真的理解她,去感受她。如果僅僅是在外面沒玩夠,那麼每天都玩,需要一點父母的權威讓孩子終止她喜歡做的事,這是孩子意志的培養,孩子真的不需要永遠都順心。
但是往往孩子的需要不是表面上她表達的,或是看到的,這需要需要我們俯下身來,認真的感受與傾聽。
最基礎的需要是——完整的接納和被看見。
3 無條件接納,不僅是對孩子,也是對身邊的人
有一次,因為一點事,我很生氣。我家先生說:“這就不值得生氣”,我當時火大了,你憑什麼說不值得啊,我就是生氣就是生氣了。
還有一次,我先生說:“這有什麼可怕的”,我當時特別傷心,我簡直覺得他不愛我了,他否定我的感受,不願意保護我。
成人與成人之間的相處,還比較勢均力敵,你憑什麼說我不能生氣?你從憑什麼說不值得?還可以彼此聊一聊。
而孩子呢??
我聽到一個爸爸這樣和女兒說:“爸爸不是不讓你哭,但是你有事的時候哭,沒事就不要哭,沒事也哭就不像話了”。
我心想:“你沒事能哭出來嗎?”孩子只能忍著不哭。
還有一個媽媽說:“值得的哭,不值得的事不要哭”,天吶,這個值得是誰的標準?大人的?還是孩子的?
還有家長說:“都快四歲了,也該懂事了,睡醒了還得找她媽,看不到她媽就哇哇叫。”多大的孩子就應該不找媽媽了?”
孩子們連和我們爭論的機會都沒有,因為我們高高在上,我們的人生經驗比孩子多,我們不自覺的就把自己理解的人生講給孩子聽,自以為正確。
我們用這些道理來否定孩子的感受,孩子的需要,然後指責他們的行為。事實上呢,每個人的內心都渴望別人的理解,都渴望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允許。
孩子的存在,晶瑩剔透,幫助我們看到,被我們壓抑的需要和渴望。看到需要,認可需要,別人的,自己的。所以無條件接納的路,其實是一條自我成長的路。
所以說,我讓你做你想做的事情,不一定是我接納你,我不讓你做一些事情,不代表我不接納你。
接納是接受和理解,無條件的接納就是不按某一種要求和條件去接受和理解一個人。
| 你問我答 |
問:我家一向是規則制定了就一定要求遵守,當然限制女兒的地方少,大部分是滿足她的。最近我發現她開始試探我了,從她的眼神裡可以看出來。我不同意的話,她就全身放鬆了,也能接受,我想問的是她現在是到了一個試探的時期嗎?
答:您所描述的女兒的情況,正如上文中寫到:“當孩子覺得父母拿自己沒辦法的時候,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感覺自己有力量,比大人厲害,實際在內心深處沒有安全感。孩子想要找到安全感,會更多的試探父母的界限,會給父母更多無可奈何的機會。” 當我們不帶情緒地堅持規則,孩子心裡反而踏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