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話,我們往往在不經意間就冒出來了,是不是?
當孩子的行為不合適,告訴孩子可以怎樣做。
例如孩子在家裡到處塗鴉,可以帶著他一起布置一個小角落,有個小桌子、小黑板或者小畫架,告訴他可以在這裡畫。
你這樣沒禮貌
其實這樣的評判本身也不是禮貌的,孩子並不能從這樣的評判中學會禮貌,甚至根本不懂得什麼是禮貌,怎樣做才是禮貌。
可以作具體的描述,示範恰當的語言和行為,例如:「那樣說(做),會讓他不舒服的,我們可以這樣說……」
你弄不好,我來
覺得孩子自己搞不定,就馬上沖上去幫助他解決。當一切都被包辦,孩子的主動性會一點點丟失。
可以說:「我們一起來」,讓孩子做他能做的那一部分。
你表現好我們就去……
家庭的行動計劃,決定權在家長,而不是孩子。「談條件」並不能使得孩子真正建立起良好的行為模式,孩子反而會從中學會了討價還價。
聽見了,別再叫我啦!
覺得孩子說的事不重要,就不用心聽,或者打斷他。這會讓孩子感覺被忽視,把我們和孩子的心拉開距離。
如果當時自己確實在忙,可以跟孩子說過會兒再聽他講,並履行承諾。
這樣是自私的,要給大家分享
我們如果想使孩子願意分享、關愛別人,要做的給孩子創造這樣的分享、關愛的環境,而不是將道德觀念套用在孩子身上。
要把你的玩具歸位啊
對小孩子來說,在投入精力玩了一場之後,獨自收拾歸位是挺困難的事情。
可以跟孩子一起收拾,說「我們一起來把它們送回家,它們現在要休息了。」
別人就能,你怎麼做不到呢
把孩子跟別人比較,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這一點,我們都知道,也相對比較少這樣說孩子,但有時還是會這樣想。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尊重孩子成長的節奏。
<a id="js_report_article3" style="display:none;" class="media_tool_meta tips_global meta_ex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