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雨霏
假日跟妹妹小希聚了一下,她是母親好友的女兒,今年剛大學畢業,進了當地的一個公司。
問她適不適應新工作,有沒有什麼不習慣的地方。
她馬上撅起嘴:「其他一切都挺好的,就是辦公室有兩個同事天天在聊家裡那點事,神煩。」
我跟小希說:「你覺得煩可能是因為還沒結婚,同事之間聊這些是挺正常的。」
「還沒結婚?我可不想結婚了,那倆個同事就是前車之鑑。姐,你看到之前特別火的那篇網文了嗎?就是我們公司那倆大姐日常抱怨的真實寫照!」
說著,她從手機裡找給我一篇文章的截圖,內容大致是一位已婚中年婦女的日常片段:
『想像一下:你伺候了一天客戶,把兒子接上車,回家途中在班級家長Line群組裡參與暑假補課討論。回家打發兒子去洗澡,開洗衣機洗他一天的髒衣爛襪。進廚房做菜,抽油煙機太久沒洗都滴油了,週末得叫人來洗。老公回來,臭襪子脫了再踩木地板!兒子洗完澡就開始看動畫,逼他去背半小時單字。飯菜上桌,兩個大小男人的連碗都不拿就在桌前等著…老公吃到一半說婆婆要來住一個月,吃完沒人洗碗,老公去看球賽了,兒子在作業本底下藏著漫畫,抽出來撕了,逼老公去洗澡……』
看完之後,不禁唏噓。
身邊有幾個人總用這樣的語氣描述每日的生活,難怪小希不想結婚了。
過度抱怨不該成為你的日常
其實抱怨是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會經常去做的事情。
霧霾肆虐,房價虛高,網路媒體上源源不斷的各種負面新聞,家中日常的雞毛蒜皮……每件事似乎都有足夠的理由抱怨。
當抱怨過後,我們也許會得到同情和安慰,讓心情舒緩;也許會引發他人共鳴,讓我們自己得到認同;也許會通過這樣做,把積鬱在心裡的負面情緒傾倒出去,感覺輕鬆不少。
可是抱怨這種事情,跟運動和看書的道理類似,都是日久見影響。
運動跟不運動的人,閱讀跟不閱讀的人,在幾天之內沒什麼區別。隔一兩個月看,似乎也差異不大。但是五年十年後你再看,絕對差異明顯。
所以最可怕的不是“抱怨”,而是讓抱怨成為自己的日常,讓抱怨像霧霾一樣,籠罩自己的生活。
過度抱怨
最傷的人是自己
它會貶損你的形象,破壞你的人際。
常上網的朋友,應該會發現每隔段時間,某名人的前妻或某明星的前夫就會登上新聞。原因無他,基本就是發文攻擊了各自的前夫或前妻。
不管網路輿論對二者是抱有同情的,還是支持,隨著兩人“無休止攻擊”模式的開啟,輿論變成了“什麼樣的鍋,配什麼樣的蓋”,雙方應該都有問題。
而如今,網友們幾乎都對這類花邊新聞厭倦,都會不禁質疑他們為何口口聲聲為孩子考慮,卻在不停的撕破雙方的臉皮,讓孩子陷入難堪?也懶得再看他們的發聲。
婚姻中的是非對錯,外人一般難以知曉。適當的抱怨是會贏得輿論,但過度的抱怨,非但於事無補,反而會把自身變成一個“怨婦”的形象。
而誰又會信任一個滿滿負能量的人,給予他難得的機會和百分百的認同呢?
過度抱怨
會傷害你的家庭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標題叫《多少夫妻,耗盡一生做了彼此的差評師!》。裡面有兩個隱去了名字的例子,但是卻好像十分普遍,在我們每個人身邊都發生過。
比如一位女士廚藝了得,聚餐的人都由衷讚歎,她的丈夫卻從來沒有誇獎過。並在發現兒子褲子上染上了一塊顏料後,當著眾人的面指責妻子“怎麼當媽的”。
女士把房間整理得井井有條,飯菜做得營養可口。但就因為孩子不小心把褲子弄髒一點,這一切在丈夫眼中就一筆勾銷,成了他口中不負責任的媽媽。
還有一位男士謙和有禮,但他太太卻一直找毛病攻擊他。比如他開個車,妻子會一直抱怨:「哎呀,剛才明明該下高架的,你沒長眼睛啊!」「那裡是單行道誒,你還準備彎進去?」「那個人居然朝我們死按喇叭,趕緊超過他啊!」「你是我見過的開車最孬種的男人!」……
生活中這樣的人並不少。可以想見,長此以往,夫妻雙方的感情會變得多麼寡淡。本應彼此欣賞、彼此扶持的兩個人,漸漸變成了彼此嫌棄,彼此心寒的“冤家”。
而孩子生活在這種家庭氛圍中,他是無法學會心懷感恩的。他從父母那裡,學到的只有挑剔指責,尖酸刻薄。
實際上,正是抱怨毀了幸福的婚姻和原本應該善良懂事的孩子。
過度抱怨
會引發更差的結果
心理學上有一個很出名的論斷,被稱之為“費斯汀格法則”:
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也就是說,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卻是我們能掌控的。
論斷的提出者費斯汀格舉了一個例子。大致是:
丈夫把高檔手錶放在洗手台後去洗澡。妻子擔心手錶被淋濕,就拿去放在桌子上。隨後兒子拿麵包時把手錶碰到地上摔壞了。
丈夫氣得責罵了妻子,雙方開始爭吵。
又因為吵架,導致丈夫出門忘帶公事包,妻子慌張幫丈夫送東西卻撞到了水果攤,兒子參加比賽本有機會奪冠,卻因為心情不佳,首輪被淘汰等等一系列惡果。
引發一切的,不過就是一支手錶。它不過佔整個事件的10%,後面的才是90%。
如果最初丈夫能夠理解妻子的好意,能夠原諒兒子的過失。又或者妻子能夠理解丈夫因為手錶打碎而產生的衝動煩躁,多一點點寬容。事情的結果就會發生改變。
這有點像我們文化中所說的所謂造業之因。心懷善念,彼此理解、感恩,多數事情都能大事化小,和諧處置。滿腹牢騷,惡語傷人,多數時候會小事化大,兩敗俱傷。
過度抱怨對解決問題並沒有太大幫助
很多人說“與其抱怨,不如改變”這種話是毒雞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可是不可否認,行動的力量確實遠大於坐以待斃,喋喋不休。
我的一位同事,小常,就有類似的經歷。
她家中有個小她很多的妹妹,今年12歲。小常的媽媽因為一些原因,生下妹妹就離開家,爸爸工作又很忙,同事這個妹妹,基本上是由同事一手帶大的。
我們曾好奇的問,妹妹出生時,你自己不過就是十二三歲的小孩子,怎麼能帶好另一個小嬰兒呢?
同事說,其實自己最初也很累,在妹妹搗亂的時候,也會對妹妹大吼大叫,天天抱怨,覺得特別委屈,甚至無數次都下決心自己以後一定不要生孩子了。
可是後來妹妹漸漸能說話,能走了,她就發現了一個帶孩子的絕招:“向孩子尋求幫助”。
同事說她有一次實在累了,就躺在沙發上,為了讓妹妹安靜一點,就跟4歲不到的妹妹說:「你看姐姐累一天了,你幫姐姐搥搥背好不好?」
她妹妹就特別努力的幫她搥背,小手沒什麼力氣,但是非常努力在做。
再後來同事就開始有意識的跟妹妹求助,「姐姐要煮飯,你幫姐姐把菜摘一下好不好?」「姐姐一個人洗不了這麼多衣服,你幫姐姐洗幾件吧!」……
同事說後來妹妹就特別好帶了,妹妹把自己當成大人,特別樂於助人,而且為自己從小到大幫助了很多人而倍感驕傲。
我曾見過一些父母,也是因為孩子什麼家務都不會做而煩惱不已。
但是當建議教孩子一些家務技能,制定一些獎懲措施的時候,父母們又會為孩子開脫:「他們學習太忙了,他們越幫越忙,算了算了。」而後不久又開始抱怨,周而復始。
養育一個幸福的孩子,首先就是父母要成為幸福的養育者。
當你抱怨的時候,你就已經知道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自己在面對一個挑戰和困難。
這個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著手去做一些改變。哪怕看起來很微小或者很徒勞,但是也遠勝過把自己置身於毫無還手之力的狀態。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而熱愛生活的第一步,就是心懷陽光,減少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