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果沒有耐心,則一般都是朝三暮四,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對於孩子來說,沒有耐心更是需要重視。
沒有耐心就是常說的「急性子」,一般做什麼事情都沉不住氣,表面上看起來不夠穩重,事情出一點問題都容易著急,這種脾氣是非常不好的,需要從小就改正。
如果你發現你的孩子是這種現象,那麼恭喜你,看對文章了!下面就來跟大家講解如何改正孩子的急躁脾氣。
面前的蛋糕還沒吃完,毛毛便迫不及待的嚷著要吃巧克力;
在遊樂場看到好玩的滑梯,毛毛無視前面正在排隊的小朋友,自己硬要搶先上去玩;
上才藝班時,毛毛發現自己怎麼樣也做不好時,便輕易放棄;
遇到要求沒有被及時滿足的時候,毛毛立刻發脾氣,甚至情緒失控……
如此種種,3歲的毛毛在父母的眼裡就是一個「急性子」,做事情沒有一點耐心。
專家強調,父母應該首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年紀、能力及脾氣秉性。
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則,如果家長本身也是急性子,就很難去訓練小朋友的耐性。
父母應該時刻注意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現,力求做個耐心的典範。
妙招1:刻意讓孩子等待
佳佳通常總是迫不及待的想得到東西,例如看卡通、切開剛買回的西瓜,或是再講一個故事等等。
佳佳的媽媽都會告訴她,她可以得到,但需要等一會兒。
給佳佳時間用來體會和比較,讓她明白「等待」是一種什麼感受,這段時間裡可以為孩子唱個短小的歌曲或是從1數到10。
這樣孩子就能了解「等待」只是一小段時間。
專家點評:
以上案例列舉的妙招對培養孩子耐心很實用。培養孩子耐心,就得嘗試向孩子解釋,讓他明白應該等待多長時間,然後不要理睬孩子將有可能對你的打擾。
不過,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不要一下就讓他等5分鐘。剛開始時可先等1分鐘,然後再增加到3分鐘,一般在家裡訓練,效果會比較好。
提示:
也可以在孩子等待的時間裡做點事,譬如媽媽接電話時,讓孩子安靜1分鐘。如果孩子能安安靜靜的等待了這1分鐘,媽媽應該這樣表揚他:「你真有耐心,能在媽媽說話的時候自己玩。」
如果孩子不能乖乖聽話,那麼接下來的1分鐘可以不理會他,並且向他說明為什麼。這樣做,需要父母硬下心腸,不然訓練將會前功盡棄。
妙招2:暫時轉移注意力
當父母正要和朋友交談時,不妨給孩子一個他平時沒有見過,或者不怎麼讓他玩的小東西轉移他的注意力。
當孩子弄明白那是一件什麼東西時,或是他能用那玩意兒做什麼的時候,你已經結束談話了。
專家點評:
如果是個剛開始學步的小寶寶,給他一個玩具是個不錯的主意。因為大多數2歲左右的孩子還不具備自己轉移注意力的能力。
但是如果孩子已經3歲或者4歲,就應該鼓勵他們在等候的時間裡自己去找事情做。
提示:
如果父母給3~4歲的孩子一個玩具,意味著父母要替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訓練孩子的耐心不利。
不妨讓孩子在等待的時間裡畫張圖,或是自己看看書等等,做一些孩子平時比較感興趣的事情,讓孩子學會自己選擇如何打發時間。
妙招3:默契溝通的技巧
如果父母在路上碰到熟人需要交談幾句,此時孩子想要得到關注,可以事先訓練他與父母的默契。
譬如讓孩子把手放到父母的手上,父母握住他的手,以此告訴他:我知道你的要求,我會盡快滿足你。
這種方式可以在和孩子溝通的同時不必中斷與人的談話。
專家點評:
這種妙招雖然可以提供孩子身體上的接觸,使他安心,並且使他可以在成人交談時安靜一會。
但孩子並沒有被要求離開父母,自己去做點什麼,他還是要依賴父母使自己安靜下來。
教會孩子什麼叫耐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僅僅要教會孩子在他等待的時間裡做點什麼事,也要使他相信,耐心的等待一點點時間,最終將會得到他所期盼的東西。
提示:
3~4歲的孩子是難以理解「從現在起10分鐘」有多長時間,訓練時應把孩子知道的一些事聯繫起來。
譬如可以這樣對孩子說:「用10分鐘幫你的芭比娃娃梳好辮子,穿好裙子,媽媽就給你講故事。」這樣孩子就會逐漸理解時間長短的概念。
孩子的脾氣和性格,一般受父母影響是很大的,如果父母是一個急性子的話,那麼先從父母的性格改善做起,讓自己學會有耐心,才能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乃至教育。
一個性格穩重的孩子,將來必定會有一番作為,做事有耐心、認真,這種精神對他的將來而言,是一個寶貴的無形資產。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