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個月初,幼兒園開學。數據顯示,3%-5%的孩子會產生分離焦慮,不願意上幼兒園。
有些不抗拒上幼兒園、甚至在幼兒園適應良好的孩子,也會在入園的前幾周,亂發脾氣、情緒失控。
本文總結了國內外眾多專家、家長的研究理論及實踐經驗,為您準備了一份從前期到後期、克服分離焦慮的全攻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
分離焦慮從何而來
孩子的壓力比你想像的大
Stephanie Agnew畢業於史丹佛大學,有超過20年的幼兒教育經驗,是美國SanMateo市「家長之家」的家長教育協調員。她認為,上幼兒園對於任何三歲的孩子來說都是一個激動人心、至關重要的里程碑。
除了入園一刻離開父母的害怕、孤獨,在最初幾周裡,每天孩子都有大量新事物需要適應:幼兒園的老師可能友善又熱情,但他們和孩子之前接觸到的所有成年人都不相同,孩子在人生中第一次接觸到老師這個角色。
教室裡有很多新東西需要適應和探索,孩子一開始很難理解所有東西的用途;跟其他同齡小朋友在一起當然很有趣,但這也意味著需要學會分享、等待、聆聽和秩序,這對孩子又是一項挑戰。
而且,孩子從一對一的被照顧者狀態,突然變成了團體中的一員;此外,幼兒園的作息時間也需要適應。
Stephanie Agnew認為,所有這些都令孩子非常有理由精疲力盡,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在入園後的前幾周,回家後會很難控制情緒。
因為,家是一個安全的地方,在家裡孩子們可以做自己,可以讓所有情緒爆發出來,尤其是在適應了一天的規矩和程序之後。即便是在幼兒園表現融入的孩子,回到家也需要切換調整和重建節奏。
但這是一個必經的成長過程,家長不必擔心,事實上,孩子的自我調適能力非常強,只是沒有大人那麼自如,會產生比較多的「自我防禦」而已,這是很正常、合理的心理反應。
而且,父母也不必因孩子的黏人而自責,嬰兒就是通過和主要照顧者建立依附關係獲得安全感的,這正是孩子勇敢探索世界的基礎。
正如Stephanie Agnew所說:「孩子的情緒波動也可以被視為好消息,這至少說明,他和你在一起時真的是完全放鬆、舒服的,孩子知道你會無條件地愛他、接納他。」
2
入園前哪5件事爸媽該做
給孩子安全感,但態度要堅定
1、跟孩子表達你的愛,讓他覺得被關懷、支持。
在入園前要多陪陪孩子,玩遊戲、說故事、聽他的想法,等等。同時,注意化解會引起孩子不安的因素,剛出生的弟妹、爸媽吵架,等等。
2、用小東西降低孩子的焦慮感。
給他一張你的照片、一個他最愛的玩具或其他可以代替你陪伴他的東西,告訴孩子,想你的時候可以看照片、告訴老師、跟小朋友玩,等等。
3、入園一刻,離開孩子時要溫暖、堅定。
離開前抱抱孩子,溫和而明確地告訴他什麼時候一定會來接他,希望他玩得開心,也相信他一定能做得到,然後,再把孩子交給老師。
4、準時接。
這個承諾一定要遵守,尤其是入園的前幾周。
5、可以在家裡玩玩捉迷藏的遊戲。
讓孩子體驗到,父母雖然暫時不見了,但還是會出現的。
3
這5件事不能做
欺騙、威脅、逃避、忽視,都不行
1、欺騙+偷偷溜走。
逃避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孩子反而會因為不知道父母哪句真、哪句假、什麼時候在、什麼時候不在,而更加不安。
2、父母把擔心表現出來。
焦慮是會傳染的,更何況這個年齡的小朋友是透過父母來了解世界的,父母不安,孩子自然害怕。
3、用情感威脅。
比如,對孩子說,「再哭就不愛你了」。孩子本來就因為分離很沒有安全感了,這些話只會讓他們更加相信爸媽真的不愛自己了,分離焦慮只會更加嚴重,也更害怕。
4、只想解決問題,忽視孩子情感。
比如,對孩子說,「我不管你了,你就哭吧」,或者把孩子交給老師直接離開。傾聽並尊重孩子的感受才是讓孩子更有勇氣的方法,辱罵、嘲笑、嫌棄、生氣都只會讓孩子更無助,更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更怕失去。
5、用懲罰威脅。
比如,對孩子說,「再哭回家不許看電視」。可以用孩子以往和父母成功分開的例子來說服孩子,他很勇敢,可以克服困難。
4
5招度過入園調適期
包容孩子的情緒,提供熟悉的生活
Stephanie Agnew表示,新入園的調適期只有短短幾周,以下五招也許可以幫到家長。
1、暫時簡化生活。
孩子從學校回家後,試著給他們一小段休憩的「斷片」時間。打個盹是個不錯的方式,如果睡不著,至少給他們一段安靜、可以獨自休息的時間。
不要安排太多的課後活動,甚至周末的活動也要相應減少,直到孩子的行為回歸常態。
2、注意孩子的飲食和睡眠。
有些孩子在幼兒園吃不了多少,回到家就特別餓,這容易導致腸胃紊亂。如果在回家的路上,給孩子準備一點健康的點心或零食,他們就比較容易在車裡安靜。
同樣,要保證孩子晚上有充足而優質的睡眠,這樣早晨家長才能有足夠的時間做準備,而不是急急忙忙地衝出家門。
3、第一天從幼兒園回來,給孩子製造點熟悉感。
玩玩熟悉的玩具,一起做個愛玩的遊戲,都能幫孩子平復情緒。
事實上,如果孩子一回家,你就在第一時間與他們溝通,他們就不需要再做什麼故意吸引你注意的事了。
要知道,在幼兒園,他要跟眾多孩子一起分享老師的注意力,而現在他需要成為家長關注的焦點,以此重新獲得安全感。
家長和孩子溝通,可以問一些能勾起愉快回憶的問題,比如:「幼兒園好玩嗎?什麼玩具最好玩?做了什麼有趣的遊戲?」然後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回答做出羨慕、高興、自豪、鼓勵等積極的情緒回應,這有利於孩子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切忌問孩子「老師愛不愛你」、「小朋友有沒有欺負你」等包涵負面信息的問題。可以多問一些「為什麼」的開放式問題,少問一些「是不是」的封閉式問題,以此鼓勵孩子思考、總結,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
4、即使孩子完成不了轉換,亂發脾氣,家長在保持一貫原則的同時,也應嘗試著給予他們更多的耐心和理解。
如果他們確實需要比平時多哭一會兒,請讓他們知道這是沒關係的。有時候孩子們只是需要哭一哭來緩解壓力,和釋放他們不太會用其他方式表達的情緒。
但是,不要為了討好孩子就屈服於他們的無理取鬧,給他們多點時間調整、平復自己的失望。
5、讓孩子在家裡找到掌控的感覺。
在幼兒園,孩子大多時候都不得不服從規則,按別人的要求做事。所以,在家裡,要給他們一些選擇的餘地,也可以讓他們幫家長做一些小決定,讓他們感覺可以對自己的生活做主。
比如,問問他們想穿什麼衣服?想用什麼顏色的杯子喝水?喜歡誰把他放到床上?這些小小的決定,會幫助孩子更輕鬆地在其他方面找到方向。
Stephanie Agnew表示,孩子們在幼兒園越是覺得適應,在家就越是覺得自在。孩子的情緒和能量水平都會慢慢回歸正常,然後家長就可以重新考慮課後的玩樂安排和其他活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