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越來越大,部分父母就會漸漸發現親子間的關係似乎正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
總體的感受是孩子越來越獨立、自我、難以接近了。他們會更注重個人空間,不願意和父母溝通交流。
有的孩子看似聽話,但是卻只是聽聽而已,只聽不從;有的孩子則直接會用自己的理論和父母產生爭執不愉快。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既是孩子走向獨立漸行漸遠的一步,也是父母要學會放手懂得目送的一步。處理得當與否,首先還是要尋找到真正的原因。
一、父母與孩子空間距離很近,心理距離卻很遠。
空間距離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似乎每天都會有時間有機會在一起,比如一日三餐、接送上學路上、檢查作業、共同旅行等等。
但是父母說話永遠離不開幾個主題:「作業寫完了嗎?考試怎麼樣?」……簡單、無效、重覆的對話,會讓孩子心理距離家長越來越遠。
父母可能會站在愛的立場,為孩子代勞一些他們本應該做的事情,比如適當的家務,因為不放心能否做好;父母還會站在安全的角度,讓孩子失去沒有束縛的玩耍,比如下雨天出去玩可能會感冒。
父母還可能會為了長遠未來考慮,讓孩子失去沒有功利心的興趣,比如學鋼琴好啊,可以考級,可以鍛煉手腦,卻忽視了孩子是否真的喜歡或者是否能夠引導孩子喜歡……
父母還擅長於嘮叨,尤其是媽媽。對孩子身上發生的事無大小,說的太多,說的無效,或者言出不行。偏偏很多時候,父母嘮叨又不自知。
鑒定是否的嘮叨的標準很簡單,如果孩子在你說的興起時,忽然捂上耳朵或者大聲抗拒:「別說了!」「媽/爸太嘮叨了!」「煩死了!」那麼趕緊停止自己的語言,在認為孩子不禮貌之前,先想一想是否的確說的太多。
心遠了,怎麼會有有效的溝通?無效的溝通就會出現父母心力憔悴,孩子心生逆反。
最終導致了孩子的委屈:爸爸媽媽真的不理解我,以及父母的負氣:孩子真的是越大越不聽話了!
二、孩子在快速成長,如饑似渴吸收新的知識;父母卻固步自封,無法適應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導致親子關係過於生硬。
現在的社會,真的是日新月異,不管是網路資訊的發達,還是科技技術的更新。所以學習,終身不斷的學習是每個人能夠立足的真正動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事業的成功、生活的壓力等等原因,會讓為人父母者終日碌碌,身心疲憊,甚至無暇顧及身邊的事情,何況世界?
而孩子卻正如海綿一樣,徜徉在新事物頻生的海洋裡,自由的遨遊。他們對所有的事物充滿好奇,充滿了解的興趣。這本身也是社會新老更替的一種自然現象。
比如70年代、80年代只是兩代人的代溝,而90後與00後之間就會出現一道大鴻溝。這是社會的發展與變化導致的必然結果。
所以為人父母者,不可以不學習,更不可以固步自封、不懂裝懂;不要對孩子展現出的新奇事件直接指手畫腳、一棒打死。
相信每一個父母對孩子都是由衷的愛,是可以為其付出自我一切又不求回報的愛。但也正是這種愛,有可能恰恰成為親子間的枷鎖。
反思
當兩代人的思想發生激烈碰撞的時候,面對孩子的自我與個性,理解、接納或者容忍,這些都是方法。只要從小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沒有大的偏差,放手讓他自己去闖就好。
有些路只能自己走,有些坎坷與挫折,不經歷也無從增加自己的人生厚度與閱歷。
與其感嘆孩子越長大越不願意溝通,不如讓自己靜下心來,看孩子一路前行…..
等他需要的時候,給予最大的幫助:也許是一個大大的擁抱,也許是一盞等待的燈光,也許是共同總結經驗教訓…..
因此,最後送一句話給所有的家長: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成長,去面對這個複雜的世界,獲得在複雜世界中混生活的本領,這才應該是人間真愛!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