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孩子情商高,是父母培養的好。
有人疑惑,情商也能培養?小孩子不是最好遵從天性,自由發展嗎?
其實,就和種一顆小樹苗一樣,雖然不要每天都各種倒騰,但適時把握生長方向還是很重要的。
此外,很多家長只注重對寶寶的智商教育而忽視了對寶寶的情商教育,其實寶寶情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味注重智商,也許你的寶寶是很聰明,但卻不知道如何融入社會,與人為善。
不少學者提出,智商決定人生成就的20%,情商決定人生成就的80%。情商是伴隨著人的身心發展和交往活動的發展變化而發展的。
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三、四歲時期,是情商發展的關鍵期,幼兒腦量會長至成人的2/3,其精密的演化是一生中最快的階段,最重要的學習能力,尤其是情感學習能力,也在這個時期得到最大的發展。
6歲以前的情感經驗對人的一生具有不可忽略的影響。
一個兒童如果此時無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燥、猜疑、易怒、悲觀、具破壞性、孤獨、焦慮、有各種恐懼的幻想、對自己不滿意等,以後,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將很難把握機會,發揮潛力。可以說,他這時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
所以,在幼兒階段進行正規、系統的情商教育十分必要,這是奠定人生成敗的基礎。
一、情商培養的錯誤
許多家長對孩子因情商太低而出現的問題或視而不見,或束手無策,或簡單地以批評、懲罰和管束來解決,不懂得以科學的眼光來識別,以科學的方法來教育和誘導。
培養錯誤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不重視幼兒的情感表達和控制能力的培養
情緒愉快、無憂無慮才能集中注意力,積極地進行探索和求知,從而使學習達到較好的效果,智力獲得較好的發展。反之,在煩躁、抑鬱、恐懼等情緒狀態下學習,人的注意力集中不起來,智力活動就容易受到抑制。
由此可見,正確培養幼兒的情感表達和控制能力,使幼兒形成良好的情緒,使幼兒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2、忽視培養幼兒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能力
3~6 歲的幼兒還不具備一定的交往能力,不能主動地解決矛盾,適應新的環境,對成年人,特別是自己的父母依賴性較強。但是他們已經開始產生了一定的交往需求和交往欲望。
在實際生活中,大多數家長在幼兒與同伴發生矛盾時,往往是家長出面解決;在幼兒議論同伴是非時,大多數家長加以阻止,只有少數的家長利用這一機會,積極引導。
3、忽視幼兒獨立性和適應能力的培養
許多老師和家長認為幼兒還小,如遇到了獨立性、適應性的問題可讓他去解決,沒遇到也不必刻意去培養。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認識到幼兒也是社會中的一員,在社會中應有一定的責任和義務。
作為家長,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式,不要過度地保護幼兒,應幫助幼兒建立一定的信心、獨立性,便於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社會中出色地擔當好自己的角色。
4、忽視對幼兒愛心的培養
瑪嘉莉教育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只有l7%的家長經常對幼兒進行愛心教育,讓他們懂得尊敬他人,愛身邊每一個人。
在日常生活中,應抓住一切機會培養幼兒的愛心,對他們進行愛的行為培養獨立,讓他們懂得愛是一切的源泉。
既要從培養「愛」的情感入手,又要引導其表之於行為和態度上,逐步學會待人要親切、願意分享、通情和寬容別人、能夠關心和幫助別人等。
二、家庭是培養孩子情商的第一所學校
無數研究顯示,父母對子女的情感生活有著長遠而深刻地影響。和諧的親子關係是家庭中的重要關係,它能使嬰幼兒身心和情緒得到健康地成長和發展。
研究顯示,父母對待子女的方式,對子女的情感世界有長遠而深刻的影響。因此,想要孩子具有高情商,家長可以從提高自己著手,堅持以下三個原則:
加強自身的情感訓練,提高自身的素質,具備基本的情商。
對孩子細心一些,發現孩子情緒不佳時,要懂得理解孩子的感受,努力去了解引起孩子情緒不佳的前因後果,進而協助孩子以適當的方法撫平情緒。
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培養他們的同情心,促進其情商的發展。
三、針對性地對寶寶進行情商教育
1、適時降溫,學會冷靜
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他的情緒反應往往來自身體,而不是情感方面。身體健康的孩子,較少有極端情緒反應,更會擅於控制自己的情緒,充滿活力。
給孩子的情緒降溫,讓孩子學會冷靜下來,能夠很好的幫助他們掌控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可選擇孩子最輕鬆的時候進行,這時的孩子更樂於去嘗試一些新鮮事情。
用手指在孩子的背上畫字、數字或圖形,讓孩子猜;
讓他的肌肉緊繃五秒鐘左右,然後徹底放鬆;
有規律地讓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從雙腳開始,慢慢地往頭部方向移動;
深吸一口氣,讓孩子吐一口氣,然後保持幾秒鐘,這樣,當他吸氣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地大吸一口了。
2、忘記煩惱,擺脫沮喪情緒
令人不快的經歷一旦在孩子的情感記憶庫裡沉積下來,當他再遇到類似的狀況時,這些記憶碎片就會被激起,產生更激烈的反應。這不僅讓孩子自己難過,還會影響同伴對他的態度。
於是,孩子越來越會在意旁人對自己的態度,變得越來越焦慮和自閉,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在一天結束之前教孩子將當天的痛苦情緒過濾掉,實在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試著和孩子一起,選擇一兩項下面的活動,想像著把不良情緒排放出去。
讓他發泄幾分鐘。在這個過程中,不要試圖去壓抑他的情緒;
作吐氣運動,將「壞情緒」呼出來。
想像著自己站在明媚陽光下的一條涼爽新鮮的溪水中,沮喪的情緒被溪水沖洗殆盡。
自己對自己說:「讓它去吧」、「沒事了」、「我現在感覺好多了」。
3、積攢快樂,牢記愉快經歷
每個孩子都會有很多積極正面的體驗,如果這些愉快的瞬間能夠積淀下來,將會成為孩子寶貴的精神資源。等到下次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更會成為他自我安慰和鼓勵的力量源泉。
家長可以在晚上臨睡前、在幫助孩子排遣掉不快的情緒時,教孩子學會如何將美好的時刻變成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回顧快樂,跟孩子談談那些美好的情景,比如與你共處時的甜美,完成某件事、學到新知識時的喜悅等等。尤其要引導孩子去找找那些與自己平時感受不一樣的場景。
鼓勵孩子把正面的情感體驗滲入自己的身體,就像水被吸入海綿一樣。如果你的孩子處事過於謹小慎微,就鼓勵他想像自己被意外撞倒的情景,看他如何想辦法保持放鬆和冷靜,從而不再擔心自己是否摔疼了。
如果你的孩子爭強好勝,就鼓勵他想像在一場棋類遊戲中輸了,看他如何擺脫這種讓自己沮喪的情緒。
參考:《高情商的孩子成大事》,搖籃網,騰訊教育頻道親子早教
本文由「萌芽研究所BUD」(微信公眾號:myyjs_bud;微博id:萌芽研究所BUD)授權轉載。
萌芽研究所BUD 是香港大學媽媽創辦的新媒體,原創科普,關注0-6歲中西文化教育、生活養育和同齡準媽媽備孕、孕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