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你的孩子,其實並不屬於你。永遠不要阻止孩子關上臥室的門!

作者:知乎博主Yika

前陣子,我收到一個家長的提問,讀完真的心裡很不是滋味:

「我孩子在家總喜歡把自己關起來,也不知道在幹什麼。我有幾次裝作和他說話,出門時自然地把門敞開,我剛沒走遠,就聽見趴嗒一聲,孩子又把門關上了。最近還在門上貼『隨手關門』的紙條。

我特別不舒服,一家人為什麼這樣冷漠?也沒人打擾他礙著他,有時候我多說幾句,他不頂嘴,但也滿不在乎,回自己房間關上門甚至鎖起來,一點也不像我心目中陽光樂觀、活潑開朗的孩子。我該怎麼開導我的孩子?怎麼改變他?」

我沒有馬上正面回答這個問題,雖然我依然清楚地記得,在我小學的時候,我也興致勃勃地貼了張「隨手關門/有事請敲門」的字條在門上,結果比上面問題中「需要被改變的孩子」更慘一點——被我媽罵了一頓。

但我想,從一個孩子的角度,說說我的經歷,或許能更好地解答家長類似的疑惑——我的孩子怎麼不願意和我分享了。

別拿「又不是故意的」當藉口

我少年時期的房間,書桌前就是大窗戶,連著陽台。

小學時代最驚悚的記憶,就是我媽從窗戶口忽然冒出一聲「又駝背!」「握筆的方式又不對!」「又看小說!」,那真是一種緊閉房間門、拉上窗簾也無法阻止的驚悚。

但我媽卻因為能隨時幫助我改正陋習而得意不已。

可是我卻留下了一個後遺症,現在每每坐回那張舊書桌前,我都會莫名地緊張一下下,心虛地朝陽台望一眼。

回想少年時期,記憶最深的竟是每個看書上網的午夜,那真是讓人心驚膽戰啊——因為關上房間門後,燈光還是能透過門底的縫隙,我曾經試過用枕頭死死抵住縫隙,不讓光透出去,或者乾脆不開燈,死死蒙在被子裡開小燈……

可能正因為如此,我從來都不怕黑。

懂事之後發生過的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國三的時候,媽媽偷看了我手機裡的簡訊,還像抓住把柄似的,得意洋洋,有理有據,嘲笑乃至痛罵我那卑微的單相思……

可能在一個母親看來,這種青春萌動遠比早戀更可恥吧,我明白她是恨鐵不成鋼,可是那種鄙夷的神色卻永遠刻在心頭。

類似的事情還有日記……我媽總習慣性地搪塞,「又不是故意的,你擺在那麼明顯的地方,想看不到都難。」而我能做的,也只剩語塞和張口結舌了。

你的孩子,其實並不屬於你

可是媽媽從沒意識到,那是我的書桌,我的床,我的手機……也許從那張字條被摘下開始,我的這場「戰爭」就注定不會獲勝。只是我始終無法接受一種偏見:未成年談何隱私?經濟不獨立談何自由?

為什麼我們一方面在社會上抵制不公,另一方面卻在家裡創造弱勢群體?

看著文章開頭的這個提問,就像看著青春時期的自己,那時是多麼形單影隻啊?每天只想著快點長大,快點有自己的小小居室,有可以讓我自己安排自己生活的自由天地。

想像著,我可以大開臥室門,和我心儀的那個他發簡訊通電話,而不必擔心誰會邁著細碎的步子走過來……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從未試圖改變一個人的思想觀念,特別是我的母親。因為我深知,我沒有改變她的權力和資格。我和她之間那些親情細小的裂痕,已在漫長時間裡不知不覺地彌合,但那種被侵略、被窺探的感受,卻不可能被忘記。

因此,我想對這位家長說:有些孩子喜歡關臥室門,有些孩子不喜歡關臥室門。但歸根到底,他們想要的,只是關或者不關門的權力和自由而已。

但發放這種自由的主動權在父母手中,放還是不放,放多還是放少,是父母的自由,是不是在窗外不時冒出幾句訓誡,是否在房門燈光還亮著時自顧自推門進來「探視」,是不是翻開孩子放在桌上,還沒收進抽屜的書信……這都是父母的自由。

我只希望這些家長,千萬不要把侵占孩子可憐的隱私視為樂趣,還包裹著「我關心你」的糖衣。

最後附上紀伯倫的《論孩子》,與所有家長共勉: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胡軍講的一個故事:老婆只用兩句話就教會孩子懂禮貌,震撼!

night119

就從今天起,做一個「慢半拍」,而不是無微不至的媽媽!

night119

姓名是父母送給孩子的第一件珍貴禮物,怎麼依照寶寶的生肖取名字最好?

night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