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孩子的父母,為什麼我們眼裡看到的、嘴上掛著的通常是自家孩子的缺點?為什麼在我們抱怨自家孩子的時候,旁觀者卻能夠指出你沒有想到的孩子的優點?這恐怕並不僅僅是因為中國人的自謙,而是因為我們在孩子身上寄予了太多的期望…
不光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怕自己「沒面子」,甚至還有家長把自己未能做到的理想也強加給孩子。對孩子的高期望變成了苛責和壓力,小小年紀的孩子會下意識地逃避甚至叛逆,而到了青春期,更會演變成一場又一場火藥味兒十足的戰爭。
你憑什麼認為你的孩子不夠好?站在他(她)的位置,或許你才會發現,我們未必能做得比他(她)更好。
爸爸媽媽們,從今天開始,請學會微笑吧,每天以微笑的表情面對孩子。他(她)自然會讓自己變得更好。
如何面對青春期的孩子?一位「失敗」母親的困惑
不久前,一個十二歲男孩的母親給我寫信,講了自己的諸多困惑和不解。她說:
我一直覺得,我還不算一個無知的母親。我的父母很愛我,但我的童年不幸福,這種缺憾再也無法彌補,所以,我很早就下決心,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但是,這麼多年過去,我發現自己其實很失敗,孩子並沒有朝著我希望的方向發展,甚至是背道而馳,希望他養成的好習慣,他一樣也沒有養成。在家的表現且不說,每次聽老師講他在學校的表現,總是讓人心寒,甚至絕望。
他的性格很開朗奔放,世間好像沒有他煩惱的事,這點很好,經歷多年的嚴格管教,他依然保持這樣的性格和心態,我常常暗自僥倖。
他的問題:
成天衣服領子窩在裡面,褲子穿反,感覺不出不舒服;總是把吃過的果皮、糖紙、牛奶瓶隨處放,就是記不住把它隨手扔到垃圾筒裡;手永遠洗不乾淨,讓他去洗手,他就只洗手,而不知道順便洗洗臉;書桌總是亂的,書包裡亂七八糟,書不是掉皮就是缺角;站沒站相,坐沒坐相,到哪兒都是爬著、蹲著、跪著;洗碗總是洗不乾淨;連刷牙這樣的事都經常忘記…
他的身體素質、協調性本來很好,可是去學游泳,一直到班裡的大多數同學都會了,他還不會,最後兩天才被老師逼會,因為他怕冷,不願在水裡待著;學乒乓球,我們風裡來雨裡去兩年,卻看不出來什麼進步,不如別人學三個月的,因為他老是喊累,胳膊疼;錯別字,「以經,因該」,的、地、得的用法,一錯就是好幾年;寫作文寫日記,不是丟字落字,就是一個字詞連著寫好幾遍…
課堂上不舉手就發言;作業凌亂,字跡不工整,錯題不改;每天晚上想方設法不睡覺,早晨不主動起床…
為了培養了他愛讀書的習慣,我給他買了很多書,他也很喜歡讀書,可他現在的寫作水平,只不過是小學二年級的水平,語言貧乏,邏輯性差,更不提什麼創意和修辭了。
每看到他寫的東西,我就不禁感到心寒和絕望,學了那麼多都學到哪兒去了呢?
老師,看了以上的問題,也許您會覺得這是個一無是處的孩子。
實事求是地說,他也有不少優點:比如善良,有同情心,有愛心,有禮貌,能吃苦,很自立,主動分擔家務,熱愛勞力等,但這諸多問題也都是很突出的。
這些問題,我們都是天天說,月月說,年年說,仍然不見效,就是養不成習慣,我永遠都不能明白這是為什麼……
孩子,你太令我失望了!
這位母親還將她給兒子的信一並寄給我。
兒子:
坦白地說,這兩天我非常傷心,迷茫,甚至絕望。
我不明白,為什麼讓你明白一個道理這麼難?為什麼大多數孩子都能做到的事你卻做不到?為什麼別的家長不費心力就能辦到的,我卻費盡心血也做不到?
我從沒覺得你是一個壞孩子,你善良,有愛心,我總是記得兩三歲時我給你講《賣火柴的小女孩》時,你奪眶而出的淚水,見了院子裡的孩子,你總會去抱一抱,摸一摸;你堅強,四五歲時就和媽媽一起走幾公里路,卻不喊一聲累,一次我們外出野營,只有三歲的你從不喊著讓我抱;你儉樸,從不挑吃揀穿;你獨立,主動要求一個人去城裡上課,早早就一個人被放在家裡自己照顧自己。
可是,你的弱點也是致命的。你太過懶散,這種懶散由內至外,決定和影響著你的言行舉止。因為它,你站無站相,坐無坐相,吃飯的姿勢也讓人一說再說;因為它,我們倆起早貪黑幾年練的乒乓球毫無長進,因為它,協調性不算差的你在游泳班的最後兩天才學會游泳;因為它,你的字永遠寫不好,寫不對,一錯就是幾年,你的數學題總是算錯,而且一錯再錯。
你太懵懂無知,不愛思考,因此,雖然看了很多好書,並沒有吸收多少有益的東西,比如,語文書中那麼多好的作文,你看了之後,難道不想把那些好的思路,好詞好句用在自己的作文中嗎?《小愛迪生》中那麼多的發明發現,有沒有引發你熱愛自然,觀察自然,進而探索自然的熱情和好奇呢?你的興趣為什麼永遠局限於那幾個搞笑的故事呢?《名人成長故事》讀了這麼久,他們的勤奮好學,頑強的毅力為什麼對你沒有一點影響呢?
兒子,爸爸媽媽並不奢望什麼,只是希望你能快快成長,作一個有知識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這些,需要你從現在做起,一點一滴,克服自己的惰性和懶散,振作起來。……
面對孩子,你微笑了嗎?
信我反覆看了幾遍,盡管她使用了那麼多「絕望」的語言,我卻透過這些敘述真心認為她的孩子非常可愛。就是這個男孩,兩三歲時就能被《賣火柴的小女孩》所感動,再大一點,會對小一點的孩子施以愛心;四五歲時和大人一起走幾公里路,卻不喊一聲累;身為獨生子女,從不挑吃揀穿;小小年紀就主動要求一個人去城裡上輔導課。
這樣的孩子還不是好孩子嗎,這樣的孩子還不值得母親自豪嗎?
可是這位母親是怎樣形容自己的感受呢?她用了「傷心,迷茫,甚至絕望」的字眼。
那麼,孩子的哪些「致命弱點」導致母親如此的「傷心,迷茫,甚至絕望」呢?是「太過懶散,不愛思考,」,是「站沒站相,坐沒坐相」,是「寫字潦草」,作文「語言貧乏、邏輯性差」,「興趣永遠局限於那幾個搞笑的故事」,是「玩心太重,完全忽視了學習」。
說實在話,我從這些敘述中根本感覺不到問題有多嚴重。一個10歲的男孩,愛玩本是天性。至於喜歡搞笑的故事,玩耍時喜歡「趴著」,「跪著」,都很正常,算不得什麼毛病。
再說作文,現在語文教育,除了基本的表達功能外,那種呆板的八股式範文,不要說孩子不喜歡,大人又有幾個真有興趣?許多所謂作文指導,不過是教孩子怎樣通過一定的程式拿到高分,既不鼓勵孩子表達生動的感受,也談不到培養豐富的想像力,有時候甚至破壞了孩子們對文學的理解與熱愛。風靡校園的搞笑故事之所以吸引孩子,正因為它們的生動與時尚。
公平地說,這位母親字裡行間確可看出對兒子的殷殷之愛,十年來,對孩子的成長也下了很大功夫。她提到兵乓球和游泳,不可否認,這些都是有益的身體訓練,但這種技能與孩子日後的成長和成功並沒有必然聯繫,與孩子的品德也沒有必然聯繫。
乒乓球打得好,游泳游得好固然不錯,但兵乓球打得不夠好,游泳游得差一點也算不了什麼,並不妨礙孩子日後的全面發展。我曾問這位母親,在長達兩年起早貪黑的辛苦中,可曾了解過孩子對乒乓球的感受?他喜歡這項運動嗎?一個很能吃苦的孩子為什麼總喊胳膊疼,這樣大運動量的訓練嗎他能夠承受嗎?再說游泳,孩子怕水或者怕冷很正常,算不得缺點,況且,以他小小的年紀,最終克服畏懼心理學會了,兒子理應得到媽媽的表揚才對呀!
再說這位母親給兒子的信,我不知一個十二歲男孩讀了會是怎樣的感受。
我們都有過童年,童年是敏感而脆弱的。但我們成年後,往往會忘記童年的許多感受和體驗。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小就麻木不仁。在未成年孩子的眼中,母親通常是最重要的權威,母親的一個微笑、一個嘆息都會極大的影響孩子。母親的評判往往是最重要的評判。
我曾經在許多場合講過,每個孩子都是一棵小小的幼苗,這個幼苗的成長是需要理解和小心呵護的。我的母親文化不高,但她懂得教育孩子。從小到大,她從未管過我的學習,甚至不大過問我的成績,但她給了我最重要的三樣東西,那就是學習的興趣、向上的積極性和一個男孩子的自信心。有了這三樣東西,孩子自己就知道努力,就會進步。
一個十二歲的男孩,即使母親很絕望的時候,仍然認為他「善良,有愛心,能吃苦,主動分擔家務,熱愛勞力」,這些優點可不是隨便哪個孩子都會有的。我問那位母親,你對孩子的這些優點足夠珍惜嗎,孩子得到了應當得到的鼓勵嗎?對於孩子的這些長處,你是否也如對待那些所謂問題或缺點,「天天說,月月說,年年說」呢?
作為成年人,一定要善於和孩子換位思考。如果單位主管對你的工作努力和成績視而不見,而是抓住某一點過錯或不足就「天天說,月月說,年年說」,你受得了嗎?不精神崩潰才怪。
我常常想,在我們成長的年代,獨生子女很少,加上物質生活饋乏,父母很少像現在的家長這樣對孩子傾注如此大的心力,因此,我們得到的溫暖與照料也少一些,但同時,我們承載的東西也少得多。
現在的孩子從一出生就被賦予了太多使命和期望,從胎教開始,到幼兒園,到學前班,到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外加各種補習班、奧校、托福一類。孩子被學業壓得抬不起頭來。
作為家長的個體是無力改變教育現狀的。怎麼辦呢?至少讓孩子回到家裡,享受到一點放鬆的氣氛。面對許多家長的困惑,我常常只提一個要求——從今天開始,學會微笑,以微笑的表情面對孩子。
我要求他們每天發現孩子的一個優點或進步,並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讓孩子有信心,有努力向上的積極性。比如孩子今天主動做了家務,要表揚。孩子準時起床,也要表揚。孩子作業比前一天整潔,還要表揚。
即使孩子有缺點有不足,也要用商量的口吻提出要求,不能是命令式,不能是嘮叨式,不能是愁眉苦臉式,更不能「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