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雲香
那是兩年前的事情了,我和弟弟兩家人都回家陪父母過春節,弟弟的女兒一歲了,由於是自己的親侄女,我經常會按捺不住自己的喜愛之情,時不時地抱起她親吻。
當時我能很明顯地感覺到豆豆對我的這種做法很不滿,但我並沒有理解他的情緒,而是對他進行空洞的說教:「寶貝,涵涵是你的親表妹,跟外面看到的那些弟弟妹妹都不一樣,所以媽媽要經常抱她。你放心,媽媽最喜歡的是你,第二喜歡的是涵涵。」
「不許打妹妹,聽見沒有!」
豆豆並沒有把我的話聽進去,反而開始動手打妹妹,尤其是當我在的時候,他打起妹妹來毫不留情,邊打還邊斜眼看我,明顯是一副要挑戰的模樣。
我很惱火,這孩子怎麼這樣?我不是跟你說清楚了嗎?你也不打別的小朋友,怎麼到了自己表妹這裡,你就這樣呢?你怎麼這樣自私呢?
無知的我朝著他喊:「不許打妹妹,聽見沒有!」
豆豆當時委屈地自己玩去了,而我則愚蠢地抱著涵涵哄她別哭。
事情的爆發是在我獨自帶兩個孩子的一天。
那天,家裡的人都有事出去了,只剩下我一人帶著兩個孩子。
一會豆豆要拉大便,一會涵涵哭著要找媽媽,我越忙越亂,真是恨不能生出三頭六臂來。
好不容易把兩個孩子都哄好了,我停下來去喝水,忽然聽到涵涵大哭,我嚇得趕緊跑過去看,原來豆豆在用鞋子敲涵涵的頭。
看我到了,豆豆不但沒有停手,反而轉了個優美的圈,然後再用腳去踢涵涵。
我一下子氣不過來,抓住豆豆就在他屁股上狠狠地拍了兩下。
拍完,自己猛然驚醒:我打孩子了!我第一次打孩子了!
看見兩個孩子都在傷心地大哭,我癱坐在地上,又是懊悔又是自責,真覺得自己廢物到了極點。
事後,我只要想起這件事,就沒有不懊悔的時候。
我知道,我到了該學習的時候了,我的知識已經不足以支撐我成為一個合格的媽媽了。
打妹妹純粹是為了引起媽媽的關注
後來參加了P.E.T.父母效能訓練、完形心理學、家庭系統排列等培訓,學了更多心靈成長類課程,知道豆豆當時打妹妹純粹是為了引起媽媽的關注,以便驗證媽媽對他的愛,確定自己是媽媽最重要的孩子這個事實。
當時,我沒有發現這一點,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糾正孩子的行為上,而完全忽略了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需求,怪不得豆豆會變本加厲地打妹妹。
試想當時,孩子心裡該有多委屈和傷心啊!
薩提亞有一個冰山理論,如下圖所示,它指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海平面上很少的一部分——行為,而更大的內在世界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
我們需要的,就是發現行為下面所隱藏的內心世界,這才是解決問題之道;否則,僅是糾正行為,只是治標不治本。
正如下圖所示,冰山分為七層,最上面的一層是我們所看見的,就是行為,下面一層則是埋在冰山下面的,我們一眼看不出來的東西。
就拿豆豆打妹妹這個事情來說,這七層依次是:
1.行為:打妹妹。應對方式:指責、攻擊。
2.感受:憤怒、恐懼。
3.感受的感受:擔心。
4.觀點:如果沒有妹妹,媽媽就會愛我。
5.期待:我可以得到媽媽的關注。
6.渴望:愛。
7.自我:我是不重要的,不被愛的。
在我按照這個冰山圖進行心理分析時,我的心又一次受到了震撼,如果不是仔細去體會、分析,我哪能想到豆豆一個簡單的打人背後包含著這麼多的情緒和感受?
我們常常說孩子不懂事、自私,不懂得分享,可我們何曾想過要用心去體會下面的「冰山」呢?不懂事的到底是大人,還是孩子?
孩子頻繁打人,需要大人的幫助
在孩子打架的問題上,我通常的做法是不干涉,孩子們愛打架打去,父母們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我相信孩子們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到合適的相處模式,但是像豆豆這種因情緒問題引發的頻繁打人,卻是需要大人幫助的。
如果我們能真正關注到孩子打人這個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排除那種因爭奪玩具、發生口角的打架,因為這種是完全正常的,是孩子之間交往的一種方式),那麼解決問題、滿足孩子需求的辦法也就會應運而生。
記得豆豆剛上幼兒園約半個月後,忽然開始頻繁地打小朋友,爭搶玩具時會打,沒有任何徵兆時也打,不管老師在與不在,他都照打不誤,其他孩子自然也會對他的行為作出反應:孤立他,都不和他玩,給他起了個外號——「幼兒園最愛打人的孩子」。
雖然每次他打了別人,老師都會抓住他的手告訴他:「小手喜歡做工作,不喜歡打人。」可是,豆豆打人的行為卻更加嚴重,與此同時,在家裡他也開始出現晚上反覆做噩夢哭鬧的情況。
所以,當老師請我去幼兒園談話時,我心裡是非常難受的,尤其是當我看到一群孩子圍著豆豆喊:「豆豆,我們不喜歡你!你是幼兒園最愛打人的孩子!」
豆豆孤獨無助而又倔強地站在中間,我心酸不已,讓孩子獨自面對這樣的情況,這是做父母的失職啊。
當時老師建議我給豆豆講故事,她們推薦了蘇珊·佩羅的《故事知道怎麼辦》中的一個治療孩子打人的故事《張牙舞爪的小螃蟹》,讓我講兩個星期試試,看孩子的狀態有沒有改變。
故事講完了以後,豆豆打人的情況明顯好轉,我竊喜不已,以為從此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沒想到幾天后,老師又打來電話,說豆豆故態復萌,還是經常性地打小朋友,尤其是在老師看不見的時候!
老師說:「故事應該是有用的,只是這個故事不是您自己編的,可能不適合您的孩子,我建議您自己給孩子編個故事療癒一下孩子的這個行為。」
這可把我給難住了,雖然我之前經常給孩子編故事,但基本上都是沒有任何目的性隨口編的,真正的治療性故事我還真沒嘗試過。
用故事來幫助孩子走出「打人模式」
恰在那時,我正在參加「小巫藝術養育課程」的培訓,有一天的課程是教我們編故事,小巫老師說,治療性故事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針對孩子的某個行為編故事,比如孩子打人,我們就針對孩子打人這個行為,編一個故事,將孩子的行為和解決方案全部編進去(比如《張牙舞爪的小螃蟹》抓人是行為,解決方案是戴手套)。
這是頭痛醫頭的做法,對五歲以下的孩子可能有效,也可能無效,但對五歲以上的孩子往往達不到作用。
第二個層次是針對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編故事,比如孩子打人,他為什麼打人呢?是因為嫉妒妹妹,對吧,那就編一個不要嫉妒妹妹,兄弟姐妹和平友愛的故事。
如果第一個層次是在部分葉子上灑水,那麼第二個層次就是在所有的葉子上都灑上水,而真正有效的方法應該是在樹根上灑水,這也就是治療性故事的第三個層次,也是最高層次。
第三個層次是我不管你的行為是什麼,我就看你行為背後有什麼樣的心理需求,根據心理需求來編故事。
就比如豆豆在幼兒園打人這件事,他打人背後的心理需求是什麼?豆豆為什麼在入園半個月後開始打人呢?
一種可能是他想贏得關注。豆豆是不是為了在新環境中贏得老師關注而打人呢?
但我在向老師了解後得知,不管老師在不在,他都會打人,老師不在的時候,甚至打得更厲害,因此,他應該不是為了得到老師的關注而打人的。
另一種可能是環境的變化,給孩子帶來了心理壓力。
孩子不知道自己在這個集體中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位置,也不知道老師和小朋友們是否真正接納自己,他很想試探一下,看看大家到底對他怎麼樣,而對於一個三歲多的男孩,他能想到的試探手段就是打人。
我想到的第三種可能是,豆豆此時恰好三歲多,這時正是男孩子稍微有點力量的時候,這時的男孩子經常會像公雞一樣驕傲,仿佛自己就是國王,就是大力士,因此他很想試驗一下自己的力量,更想讓別人承認自己的力量。可是他又不知道用什麼樣的方式把這個力量展示出來,於是他就開始打人了。
弄清楚孩子打人背後的心理需求後,編故事就容易了,在小巫老師的指導下,我和同組的喬瓦娜、楊瑩一起,現場編了這個故事(在這裡我要感謝我的老師小巫的指點和兩位同學的通力合作,尤其是喬瓦娜對故事的整理):
<blockquote class="135brush"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padding: 15px 20px 15px 45px; border: 0px currentcolor; outline: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http:="" 口述:喬瓦娜、楊瑩、雲香;指導:小巫
<blockquote class="135brush"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padding: 15px 20px 15px 45px; border: 0px currentcolor; orphans: 2; widows: 2; outline: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http:=""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王國。王國裡住著國王、王后和一個快樂的小王子。小王子最喜歡佩著一把又漂亮又鋒利的寶劍在森林裡玩耍,他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一天天地在長大。
有一天早上,小王子睡醒了,發現天空布滿厚厚的烏雲。烏雲擋住了太陽,還把藍天蓋得嚴嚴實實的,一絲縫也不露。
整個王國見不到太陽,白天像晚上一樣昏暗,夏天像冬天一樣陰冷。時間長了,樹葉開始凋謝,花草也枯萎了,農作物不再生長,動物們奄奄一息,連國家的子民們也變得沒精打采,瘦弱無力,許多人都生了病。
國王很著急,每天都在和大臣們討論救助國家的良策,卻始終沒有解決辦法。國王與王后愁容滿面,唉聲嘆氣,急得頭髮都白了。小王子看到了,很想幫助父親和母親排憂解難,分擔煩惱。
他看著陰霧濃重的天空,真想用手中的寶劍把烏雲劈開!他一口氣跑到森林裡,朝著遮擋天空的樹冠拼命地劈、砍,大樹上的樹枝、樹葉在利刃之下紛紛折斷、掉落。
他不停地劈啊砍啊,連著砍了七天七夜,一大片的樹都被他砍得光禿禿的了,天空卻還沒有晴朗起來。
小王子又累又氣,終於躺在一地厚厚的枝葉上睡著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他突然在夢裡聽到了一個聲音:
「在那烏雲最深最重的地方,有你想要的答案!」
小王子被這聲音驚醒了,他左看右看,並沒有找到說話的人。他決定不管那麼多了,站起身來順著那聲音的指引,朝著烏雲最深最重的天邊走去。
那天邊可真遠啊!小王子在森林中不停地走,累了就歇歇腳,餓了就吃點果實。
他走著走著,遇到了一大片荊棘,又密又尖的刺擋住了去路,他便用寶劍把它們砍斷,繼續前行。
他走著走著,遇到一條大河,水流又深又急,把道路截成了兩段,他便用寶劍砍掉一些粗樹枝,紮成木筏載著自己過河。
他走著走著,遇到了許多豺狼虎豹亮出牙齒和利爪,他就舉起手中的寶劍把牠們殺退,繼續向著天邊走去……
越走,雲霧就越濃重;越走,道路就越迷茫。
小王子一口氣走到了雲霧的深處,那裡,已經黑得看不到自己的手指了!小王子跌跌撞撞地一邊摸索一邊探路,突然,他絆了一跤,撲到了什麼人的身上。
「你來了,我的孩子!」響起一個威嚴又和善的聲音,小王子拔出寶劍,手中的寶劍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把四周照亮了。
小王子一看,面前站著的是一位老人,老人被粗重的鎖鍊綁在石柱上。
「你是誰?」
「光明之神!」
「你為什麼被綁在這裡?我們需要你!」小王子說著,拼命地舉起寶劍去砍那鎖鍊,寶劍與鎖鍊相擊,迸射出無數火花,閃爍著寒光。
鎖鍊太結實了,小王子的手都震疼了,但無論如何都砍不斷那鎖鍊。
光明之神一直耐心地等著小王子:「這樣砍是砍不斷鎖鍊的,請你把寶劍插到鎖鍊中間試試看。」小王子照做了,只聽「鐺」的一聲,鎖鍊重重地落在地上。
光明之神恢復了自由,他拿起小王子的寶劍說:「這本是我的光明之杖,有一天它被丟失了,我就被黑暗困在這裡。現在,它回來了。謝謝你幫我把它送了回來。」
話音剛落,寶劍就回到了光明之神手裡,變成光明之杖原來的模樣。
光明之神舉起失而復得的光明之杖,將它指向天空。
只見濃霧聚集,烏雲翻滾,天空一瞬間電閃雷鳴,下起了傾盆大雨。隨著雨點越來越小,天空漸漸晴朗起來。
不一會兒,風停雨住,河水奔流,枝葉繁密茂盛,花草鬱鬱蔥蔥。
接著雲霧散開,一束金色的陽光照射著大地,天空出現兩道美麗的彩虹。
小王子與光明之神告別,走向了回歸自己王國的路。
他回過頭望了望光明之神的方向,看到了太陽的光輝,那是光明之杖發出的金色光芒。
對症下藥方可解決問題
這個故事我給豆豆講了兩個晚上,從第三天開始,神奇的事情發生了,豆豆不再主動打人了!
很快,他在幼兒園的被動狀況也得到改觀,再也沒有孩子說豆豆是「幼兒園最愛打人的孩子」了!
無獨有偶,當時和我有同樣困擾的喬瓦娜對自己的兒子講完這個故事後,也收到了同樣的效果!
這個故事之所以能有效解決豆豆在幼兒園打人的問題,原因就在於它是對症下藥的,針對的正是豆豆打人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相反,如果我沒有分析出豆豆打人背後真正的需求,而直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話,故事是不可能達到這樣的療愈作用的。
我分享這個故事,不是要告訴大家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治療孩子打人的故事,而是給大家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
因為每個孩子打人的原因不同,打人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也會不一樣,不一樣的心理需求,就不能使用同樣的故事。找到孩子打人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是採用何種方法幫助孩子的關鍵。
做父母的,時刻都要想著孩子所謂的「不當行為」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心理需求。聆聽孩子內心的聲音,你會發現,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那樣可愛、善良,每一個孩子的心理需求都值得我們去尊重,都值得我們盡力去滿足。
作者:雲香,本文節選自雲香新書《孩子的成長,媽媽的修行》,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