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上幼兒園了,孩子沒有經驗,他們無法預知離開家到一個新環境會是什麼樣的情景,所以他們不會提前有什麼心理上的不適,也不會因此產生不良的情緒。
但家長不同,經驗告訴家長:家中已有的生活狀態是安全可靠的,突然要將孩子交給陌生人,生活在一個不了解的環境中,孩子肯定會受不了。
這些顧慮給家長造成不安全感,感到焦慮,而這些情緒又會直接傳導給其他家庭成員以及孩子。所以,孩子入園前的準備主要是家長的準備。
理解孩子的情緒波動
孩子在入園期,情緒會波動得非常厲害,當不良情緒出現時,家長一方面要進行傾聽,一方面要與孩子共情,共情時一定要恰當地進行正向引導。可以跟孩子講:「告訴媽媽,你為什麼生氣?」或「我感覺到你很生氣。」
如果孩子沒有在幼兒園發洩,那麼就會在回到家以後,因為一件不快的事而將所有的情緒發洩出去。家長了解了這一點,就沒有必要對孩子講各種大道理,只需要針對當下的情況處理情緒就可以了。
入園期的雨楓屬於經常在家鬧情緒的孩子。一天,爺爺洗完桃子遞給她時,不小心將桃子掉到了地上。雨楓馬上躺到地上開始打滾,顯得痛苦不堪。
爺爺將她抱起來,她不斷地用拳頭捶打爺爺,一遍一遍地說:「給我洗——給我洗——」爺爺按她的要求洗了三遍,她還是說同一句話:「給我洗,給我洗!」
實際上,孩子並不是要求爺爺給她洗桃子,而是用「給我洗」這三個字發洩情緒。
這時,爺爺只要蹲下來平靜地看著她,等她發完脾氣,把她抱在懷裡安撫一下,並說:「桃子掉到地上,你很生氣,現在我們一起去洗桃子吧。」這時,孩子就會順從地去做大人建議的事,在洗桃子的時候,被洗桃子的工作吸引,從而忘記了不良情緒。
工作會使孩子的情緒恢復,所以在孩子發完脾氣後,要引領孩子工作。
引導孩子發現樂趣
孩子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事物,總是先默默地觀察,這時他會顯得渾渾噩噩,或看上去總在發呆,這種情況出現時,說明孩子正在感受他所注意的事物。
成人可將某個玩得很開心的小朋友指給他看,並用講連環畫的方式來解釋那個孩子的行為,使他感到有趣好玩。
如果被介紹的孩子正在做智性的工作,就可以介紹一下這件事的困難之處,那個孩子的解決方式,以及他的辦法是否有效,這樣,剛入園的孩子就會很快地對那些活動發生興趣,緊張的情緒也會得到緩解。
引導孩子發現朋友
幼兒園有很多的小朋友,新來的孩子看的只是一個群體印象,感到茫然、無所適從。
如果你將某一個小朋友單獨提出來,介紹給剛入園的孩子,他就會在群體中發現一個與他類似的個體,深入地觀察這個孩子的行為,並對他熟悉起來。
如:
文文現在去找樹葉了。看,他想用樹葉搭一座橋。哇!橋塌了!文文跑了。噢,原來他是去找板子了,他找了一個長的板子。他還要搭一座更長的橋。
文文好像想尿尿,看,他去找老師了,現在老師領他上廁所尿尿。
文文累了,躺在地上,真舒服呀!
有可能將來他的第一個朋友就是你給他介紹的那個,即使這個小朋友不願意和他玩,孩子心裡也已經有了這個小朋友,這會使孩子在家人離開後也感到安全。
有些幼兒園會給新來的小朋友介紹一個願意和他做朋友的孩子,我們將這個孩子叫「心理醫生」。這個小朋友對新入園孩子的作用,往往比老師還大。
引導孩子發現和信任老師
在陪園期,指定一個老師,使你的孩子注意到他,給孩子介紹老師的行為,最好這個老師恰好是你孩子的依撫老師。這樣,孩子可以更快地與老師熟悉,建立起對幼兒園的安全感。
正視分離
分離始終要來臨,這是最難面對的一個難關,在家人離開的時候,孩子會感到痛苦。孩子入園期有兩部分恐懼源:陌生恐懼和分離恐懼。陌生恐懼可以利用陪園解決,接下來需要解決的是離別恐懼。
懷著良好的心態堅決果斷地與孩子分離
獨自上學的第一天,事先需要和孩子說好:「今天媽媽要離開,放學後會再來接你。」到了幼兒園,與老師事先暗暗地做好準備,在孩子沒有抓住媽媽的衣領或頭髮之前,快速地將他放到老師懷裡,然後微笑著與他說再見,馬上離開。
接下來的事,交給老師處理。這樣幾天過後,孩子就會發現媽媽離開後並沒有什麼危險,也就不會感到嚴重的恐懼。
在離別時切忌與孩子纏綿。
實際上這種纏綿都是家長不信任孩子能夠承受離別的表現,更多的情況是家長自己不捨得離開孩子,跟孩子說很多的話,講很多要離開的道理,不斷地重覆與孩子擁抱。
這一過程使孩子醞釀了過多的離別悲傷,成人的行為又暗示了離別是一件艱難的事情,孩子就會朝著家長暗示的方向,將這一過程變得異常艱難起來。
做好「分離適應期」的身心護理
在分離期,孩子要獨自一人面對幼兒園,心靈多少都會受到一些創傷。如果家長處理得當,孩子會很快地撫平傷痛,變得快樂起來。
因此,在分離期家長要對孩子的心靈做精心護理,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不要因為擔心孩子會在分離的時候哭,就事先一遍一遍地提醒孩子別哭,只是和他說:「媽媽一定會來接的。」最好的辦法是什麼也不說,上學的路上和孩子說說笑笑,講一個小故事,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到幼兒園後,把孩子交給老師後果斷地離開。
如果孩子在分別的時候,抓住了家長的頭髮或衣領,不要讓老師抱住孩子的身體強行搶奪,這樣做給孩子造成的恐懼要比離別還嚴重。家長可以將孩子抱在懷裡輕輕撫摸著,慢慢將他的手從頭髮和衣領處拉下來,然後盡快地將孩子交給老師。
如果孩子一直不放手,可以讓孩子站在地上,家長蹲下來,兩手扶著孩子的腋下,平靜地對孩子說:「請放開。」如果孩子還是不肯鬆手,媽媽可以輕輕掰開孩子的大拇指,這樣孩子的手就會鬆開,然後立刻將孩子交給老師,快樂地和孩子道聲再見。
如果孩子躺在地上打滾,就讓老師蹲在孩子的身邊,防止他爬起來再次撲到媽媽懷裡。媽媽讓孩子看到自己快樂的面容,然後再見,盡快離開。
家長如果能在分離期做到每天都能果斷、愉快地離開,孩子就不會由於分離而產生心理問題。
⊙ 本文摘自《懂得,是最好的愛》一書,第六章:如何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如轉載,請註明作者,及轉自李躍兒芭學園微信號lyrbaxue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