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10個詞的對比,值得全天下父母深思~

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跟孩子一起成長,不斷地修正和完善。


有一些觀念和行為,也許根深蒂固在我們骨子裡,意識到它們並深入思考,是做得更好的開始。


分享李躍兒教育論壇版主小石頭媽的文章:《影響我們思維方向的一些詞》。



這是兩個又明確但又很難界定的詞。


用心去體會一下,你是否有這樣的感覺:成長是過程,成功是結果。


那麼當我們面對孩子時,能幫助孩子的是他在成長上,還是他的成功上?


我選擇前者;而後者,如何定義,得靠他自己來完成。


一個媽媽問我:我孩子期末了還不複習,我要求他習他也不配合,我該怎麼辦?我反問:​​你是想讓他成長,還是想讓他這次考個好成績(成功)?


如果你想讓孩子成長,會問孩子對這次考試是否有他自己的目標自己是否有計劃該如何達到它


如果你只想讓他這次有個好成績,那麼大可以用過來人的經驗幫他制定學習計劃,然後每天監督,物質獎勵,軟硬兼施,用足計巧,讓孩子臣服。


關於怎麼樣成功,人們做了大量的探索:比如以前:失敗是成功之母。比如現在:成功是成功之母。但我想說:成長是成功之母。



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出錯都是正常的。可是當孩子出錯時,我們該怎麼辦?


以前從未意識到,本著教育的職責,我總是毫不猶豫地給兒子指出來,可是,兒子卻不是每次都可以接受。“他真是太不虛心了/他太好面子了/他真是聽不得批評,只能順著說。”


可是前幾天,在和兒子聊天時,當我問“為什麼有時不會考慮一下我提的意見是否是對,還是錯呢?”


兒子的答案卻讓我出乎意料:“媽媽,我希望在錯的時候,你能提出來,我好改過,但是我卻不喜歡你的語氣,指責我,好像我很糟很糟。”


我仔細地回想了一下自己的口氣,真的是這樣的。


有時,當孩子出錯時,在他不自知時,只需要提醒一下,當他自知時,我甚至可以閉嘴。而我卻往往帶著情緒地把他的行為給他貼了一個大標籤。


剛意識到這個認知時,兒子和爸爸又提供了一個例子。



兒子下車豎著盒子拿著玩具,可是卻沒發現零件從盒子縫裡掉了出來。爸爸在後面發現了,叫住了他,大聲地批評著:“做什麼事都不仔細,你看,掉了一地。”


兒子從發現掉了後想盡快收拾,到後來聽到爸爸的指責開始變得反抗。雖然兒子不出聲收拾好了,但卻不再理爸爸。


第二天,他跟爸爸說:“我當時知道錯了,但真的不是我不仔細,我當時覺得手臂夾著可以更緊一點,沒想到卻掉出來了,我真希望爸爸當時能好好和我說,蹲下來幫我撿。”


我仔細體會了一下,為什麼身為家長的我們會這麼輕易地指責?心中喜歡貼標籤這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內心還是不能接受錯誤,只能接受正確。所以,當出事時,情緒就這麼隨著話出來了。


指責=指正+情緒,這個公式成立不?



這兩個詞是有區別的。


前者一般喜歡和耕耘聯繫在一起,而後者往往是和投資是一家的。


那我們該如何看待對孩子的付出呢?是像農夫一樣的耕種心理,還是像投資客一樣的投資心理?


如果是農夫心理,我們會盡力去耕種,當收成不好時,絕不會對土地破口大罵,指責土地的無能,只會想到調整作物,施肥養地。地肥、作物合適,其他生物條件充足,必然會有收穫。


如果是投資客心理,則會計較投入和回報率的比例是否合適,在教育中必然也充滿了對回報率的期望。


前者的重點在於因,後者的重點在於果。


我們想要哪一個?



或許有些成長過程中的傷痕,在我記憶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一直在追尋著讓孩子快樂成長的辦法。如果我有些方法讓孩子感覺痛苦了,​​我就會盡量去避免。


後來發現,像我這樣的家長很多。比如,有一位媽媽告訴孩子在大人說話時不要插話,但在實際中,當大人說話時,孩子還是想插,如果等得時間長一點,孩子就會痛苦地大叫。


於是這個媽媽只好停止談話,安撫孩子。然後想有沒有不讓孩子痛苦的方法。結果這個插嘴問題就好長時間沒有得到解決。


這個例子我在別的帖子裡也舉過,有的家長討論說是因為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才會喜歡插嘴。但這個不是我要討論的重點。我討論的重點是:快樂的成長中,孩子就不能有痛苦嗎?


其實在很多給孩子建立界限或者規矩的過程中,孩子是會遇到一些難受、難過的,這些難過就像是一個人會餓一樣,是非常正常的事。


平常我們一般都能接受孩子餓一會兒,那麼我們能接受孩子經歷痛苦嗎


如果不能,那麼就要面對一下自己了,我們為什麼不能接受?



前段時間在群裡和朋友聊兒子的事時,被人一連串質問。我很受傷害,好多天沒再上線。後來我仔細體會了一下當時的感受,我的感受是:“我感覺不到她想幫我,而只是想證明我是錯的。”


說完這句話,我自己都愣了。因為我發覺我也經常對孩子做同樣的事。尤其在孩子沒有聽從我的意見時,我就常常抱著“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心態,等著事實證明孩子出錯,好讓孩子聽從自己。


記得以前看《成長的煩惱》中有一段,Mike非常鬱悶地對他的父母說:“對,對,你們是對的,這也是最讓我生氣的,每次闖了禍後,都證明你們是對的。”當時看到這段我哈哈大笑,相當地認同,現在卻感受到了孩子的一種受挫感,而同時伴隨著一種反抗情緒。


所以,捫心自問,我們在面對孩子錯誤的行為時,是真誠地想幫助他呢,還是只是在證明他是錯的?


前者會幫助孩子成長,後者卻只會讓孩子更受挫。


本文為小石頭媽原創,版權所有。如欲轉載,請註明作者及轉自“李躍兒芭學園微信”。


閱讀原文



關於作者:
教育介紹、兒童教育咨詢。爸爸媽媽手中的育兒寶典,芭學園的超級秘笈。分享兒歌、童謠、故事、育兒資訊等。
微信號:lyrbaxueyuan

一頓飯要吃2個小時?7招讓寶寶吃飯乖起來!

night119

孩子六歲前繪畫不能「教」出來

night119

談親子共讀:如何選繪本?多大開始讀繪本?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night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