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具體的知識技能獲得更加重要,這也決定了,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家長的回應方式十分關鍵。
恰當的回應,能夠激勵孩子的探究欲望;不恰當的回應,則可能扼殺孩子探究的積極性。
那麼,具體的回應方式中,除了直接回答孩子的問題,與孩子一起探究,還有沒有其他值得嘗試的回應方式呢?
有的。下面就分幾種情況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孩子的問題,有時候的確是千奇百怪的,比如,他們會問些「世界上有沒有紅色的烏鴉?」「有沒有藍色的蘋果呀?」之類的問題,這種聽起來很滑稽的問題,聽起來好像很容易回答,成人根據常識直接給孩子一個否定的答案就行了,實際上這樣回答又是很冒險的,很容易扼殺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想像力,再說,誰又能保證成人沒見過的東西就不存在呢?
這樣說來,一個看似滑稽而簡單的問題,其實是非常考驗成人的應對藝術的。對此我的建議是,可以這樣告訴孩子:「這個媽媽還真沒見過,但媽媽沒見過的東西不等於沒有哦,說不定就在世界的某個角落裡存在著,等著你去發現呢!」
這樣的答案有什麼好處呢?它的好處在於它可以向孩子傳達一種意識: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還很有限,這個世界還充滿了未知的東西,等著你去探索去發現。
反之,如果我們把既定的關於世界的知識作為絕對的真理去告訴孩子,則久而久之,孩子就可能認為,世界已經被完全認知了,我就好好學習和吸收既定的知識就行了,不用自己去探索了。這樣,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很可能就受到了阻礙!
總有一些問題,即使我們陪孩子多方尋找都找不到答案,遇到這種情況,又該怎麼回應呢?下述回答方式可以嘗試一下:
「雖然今天我們沒有找到答案,但媽媽相信,等你看的書多了,這些問題對你來說就可能不是問題了,因為讀書會讓你懂得越來越多,說不定哪一天,你就突然在哪本書裡遇見它的答案了,到時候你可要告訴媽媽們哦」—-提醒孩子,閱讀可以讓她發現更多世界的奧秘,孩子或許就更添了閱讀的動力。
「今天沒找到答案不等於以後也沒有答案,我們都繼續留心一下,或者哪天媽媽帶你去拜訪這個領域的XX伯伯,看看他能不能給我們提供一些線索。」—-查資料是一種辦法,去跟專家討教又是一種辦法,說不定,孩子在跟專業的成人互動過程中,還被調動更多的探究興趣呢。
有時候孩子提出了問題,我們既不知道現成的答案,又沒時間陪孩子去尋找答案怎麼辦呢?依然不要著急,只要回應的有藝術,孩子依然可以從中獲益。試試下述回應方式:
「媽媽還真被你問住了,你看,大人也有不懂的地方,要想知道答案,也得繼續學習才行。不學習,答案可不會跑到我們腦子裡來!」—讓孩子意識到,年齡不是資本,學習才是尋求知識的關鍵途徑。
「這個問題上,媽媽可是和你一樣,也不懂,不過媽媽願意和你一起尋找答案,要不我們來個比賽,看誰先找到答案?」—-既然時間有限,不妨避免承諾當下的探究引導,但用比賽的方式激勵孩子先去尋找答案。
上述反應方式,雖然不能給孩子具體的答案,但從大人藝術的應對中,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保護,探究的方向得到了引導,求知欲得到了激勵,又何嘗不是比確定的答案更有價值的獲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