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想孩子和你乖乖說話?請先做回孩子

最近我發現和小寶溝通變得不那麼輕鬆和簡單,只要我和他爸爸一開口,他就抱著頭捂著耳朵,嘴裡叫著:「不要再說了,別再說了,你們又教育我,我沒聽到沒聽到。」有時候還加上「煩死了」這樣的話!

這種現象不斷出現,驚得我心裡直打鼓:「這才幾歲呀?我們就不能跟他講道理了,一講道理就說我們光知道教育他,很反感的樣子。更別指望他能聽進心裡去了。溝通好像出現了障礙!於是,我開始變得小心翼翼,說話更要「拐彎抹角」,期待著可以寓「教」於樂,潤細無聲,追求無痕式教育。

我發現:他心情好的時候,只有我和他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的溝通進行的還算順利;只要我、他爸同時在,同時說的時候,他就很反感,效果很差;當然我心情不好的時候,教育效果更差!

有一天早上上學前,我們全家四口人都在,在飯桌上小寶和爸爸又鬧的不愉快。都是一碗湯「惹的禍」。老劉認為飯前要喝湯這樣對身體好,他就給小寶端了一碗麵條湯放在他眼前讓他喝下去。其實湯已經不熱了,但小寶非說湯太熱,拒絕喝。於是,矛盾開始了。奶奶也在旁邊督促著小寶快點吃飯,別磨蹭。

我在客廳的小木椅上坐著聽著,大概是身子比較低的緣故,那一瞬間我就感覺自己變成了小孩。我的頭上籠罩著一片大烏雲,裡面夾著「狂風暴雨」「電閃雷鳴」,我有點恐懼這樣的架勢,也有些反感頭上被這樣的烏雲壓著的感覺,有拼命想掙脫的衝動。

我立即站起來走過去,跟小寶商量,把他碗裡的麵條挖掉一小部分,我替他吃,剩下的把湯倒進去再吃完如何?小寶高高興興的點頭,快速的把剩下的麵條倒進了嘴裡。

把身子放低,做回孩子,很多不可理解的事情我可以理解了:在我起床後,在我心情好時,大人絮絮叨叨,要這樣不要那樣,你必須這樣否則怎樣,是多麼的讓人掃興和反感;大人認為好的事情,未必是我需要的。我就是不想喝湯怎麼就不行呢?大人喜歡的事情我為什麼非得喜歡呢?我也不喜歡大的小的,什麼樣的事情都要被大人指指點點……

孩子也已經有了他的習慣。就拿這件事情來說:你覺得飯前喝湯好,他不願接受那就罷了沒有必要為此生氣,孩子嫌湯熱,無非就是孩子為不願意喝湯找藉口。這樣的習慣不是必須人人養成,不必因為一點小事就對孩子開展一番「深入」的說教,他怎麼會心平氣和的接受大人的建議呢?很多矛盾都是這些小事引發的。

孩子,其實思想很簡單,1+1在他們那裡就是等於2喜歡就是喜歡,不願意就是不願意,是我們大人把問題複雜化了。他拒絕一樣食物時,不會考慮這件東西是不是對他身體好,營養價值有多高;他拒絕做一件事情,也不會考慮這件事對他是否有好處,就是不想做罷了。

那麼我們可以另找時間和契機讓他意識到我們的建議是對的,是真的為他好,而不必非得在他排斥時強行讓他接受,那樣會適得其反。

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讓自己成為孩子,走近孩子,理解孩子。我覺得這樣做可能會效果更好些。

首先,和孩子聊天不要動不動加入「說教」。

由孩子挑選的話題,就多聽他說,多關心他的想法,少評論,少教育。和大一點的孩子聊天,把孩子當做朋友效果會更好。

我看過一篇英文文章,上面說,當朋友遇到麻煩向你傾訴時,要多傾聽,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他建議!同樣,問問孩子需要聽一下我們的想法和建議嗎?他要是願意,我們就評論,提建議。他要是只是想說出來不願意聽我們的看法,那就只是聽聽罷了。

這樣孩子既感覺到我們尊重他,他有自主權,又不會對我們的「教育」感到反感,因為是他選擇了聽我們的「建議」的。

其次:教育孩子還是要選好時機

就事論事的教育比較好。不要動不動拿出自己的過去跟孩子進行比較,也不要動不動就搬來‘別人家的孩子’教育他,一次他能接受,十次八次孩子就煩死了!像老人帶孩子,孩子總會因為他們不斷的叨唸一個要求N遍而反感不已。

教育孩子,還是要在理解他的基礎上再開始,沒有這樣的基礎,孩子不會輕易接受。所以時機很重要。

第三:給孩子選擇的自由是讓孩子合作的最快方式之一。

晚上吃完晚飯,小寶抱著iPad看奶奶看的電視劇。我就給他出了選擇題:「要嘛選擇打牌要選擇看電視劇。但必須都得在練完棋的前提下開始。」小寶立即選擇了玩牌。然後放下iPad,開始練棋。

這種選擇的自由替代了指令性的命令,孩子們就不再有壓迫感,他們會覺得一切是自主的,他們也願意和父母合作。給孩子選擇的自由,還可以讓孩子學著自我約束,逐漸形成自我的判斷力,從而學習如何做決定。

總之,再教育孩子之前,回到自己小時候,你對大人反感的地方,那時候你希望大人怎麼對你,現在我們就要在這些方面努力學著做好!

閱讀原文

19歲懷孕,22歲離婚,再婚兩次又身患癌症,她卻把兒子培養成了美國總統…

night119

英國小公主和小王子,告訴你基因究竟是怎麼遺傳的!男女大不同!

night119

挑食是怎麼來的?一個從小被逼吃飯的孩子,內心可能會這麼灰暗!

night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