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中一般都會經歷叛逆期的三個階段,大致時間如下:
第一階段:寶寶叛逆期2-3歲
第二階段:兒童叛逆期6-8歲
第三階段:青春叛逆期14-16歲
也有個別孩子會提前和推後。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個性發展、心理生理發育特點,父母應對的方法也要不同。
叛逆期的具體表現為:
1.破壞性強:
摔東西、拆玩具、亂寫亂畫、撕書、故意把玩具丟的滿地都是。
2.偏執:
堅持要特定的某一件東西,即使是外表相同的也不要 ; 堅持要穿某件衣服某雙鞋,即使不符合季節 ; 想要做的事堅決要做到,否則就大哭大鬧。
3.和父母對立:
父母的話首先否定,父母要求的事偏不做,越是禁止做的事情越要做 ; 不理睬父母,寧願自己玩,不要父母一起玩。
4.自私:
以自我為中心,和別的小朋友玩耍時,爭搶同一件玩具,爭搶先後順序,不願意和別人分享玩具,但又愛搶別人玩具,嚴重時甚至打人。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叛逆期的行為呢 ?
其實你的孩子並不是不聽話,只是也許你的方法不對,你所謂的「不聽話」是不聽你的話,因為可能你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最起碼沒有得到孩子的認可。
很多父母發現,孩子在家不說話,調皮,但是在外人眼裡卻是給好孩子,懂禮貌。當父母聽到別人這樣說時,真是既欣慰又困惑。這是什麼原因呢?
曾有一所小學做了一項「對爸爸媽媽哪些地方不夠滿意」的調查,統計顯示,孩子對爸媽不夠滿意的地方有58項之多!
比如:動不動就發脾氣、不了解我的心、要求太嚴、標準太高、不接受我的意見、說話不算數、當我想做自己的事時,他們總不讓我做、總在罵我的時候誇獎別人等等。
靜下來想一想,我們做父母的都不是完人,上述孩子的不滿意,在很多父母身上都有顯現。
別以為孩子還小,什麼也不懂,其實,孩子這些不滿意已經埋在他的心裡了,並且反應在行為上,所以才會出現孩子對父母什麼都反對,在外卻是好孩子的情況。
所以父母在這個時期跟孩子的溝通很重要,具體可以這樣做:
第一:父母在對待叛逆期孩子時的態度不應該是「孩子到了叛逆期,沒辦法,只能慢慢熬」——這個觀點大錯特錯。
「叛逆」是成人看到的表現,對孩子來說,這是他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跟其他階段相比並沒有任何不同,反而因為其重要性而應當特別重視。
「叛逆期」是孩子在成長、學習的表現,絕對不能用「熬」的心態,消極被動的等待時間自然過去,反而應當積極參與,幫助和引導孩子,使孩子在這一階段能夠學到更多,成長更快。
第二:孩子還不知道那些東西是對是錯,都會去嘗試,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建立正確認識「我」的概念。「我的」東西「我」有決定權,「我的」事情「我」自己做 ;「我」有權利提要求,但可能無法做到。
明確生活中的行為規範,規範必須遵從,不講條件。無條件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幫助孩子認識傷心、快樂、嫉妒、害怕等各種情緒,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宣洩。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不會因為孩子的吵鬧、叛逆和錯誤而恐嚇威脅孩子,給孩子創造穩定的生活環境 ; 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想法,鼓勵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以平等的姿態和孩子交流。
第三:了解孩子叛逆行為的原因與動機
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長,和父母最為親近,要想了解孩子的需求,父母無法假手他人,只有平時注意觀察,多學習兒童教育的知識,多和孩子交流。
父母要充分理解孩子想自己嘗試、獨立表現的要求,盡量多創造一些條件,使孩子的要求得到適當的或充分的滿足。
第四:原則問題不遷就,叛逆期的孩子一方面不斷挑戰規則,另一方面又不斷追求規則。
倘若規則混亂,孩子也缺少安全感。父母在制定規則時要慎重科學,規則一旦制定,就必須遵守,抓大放小,要有重點。除危及生命、健康的堅決不能做之外,其餘鼓勵孩子嘗試,多數時候寬鬆,該嚴格的地方說不就不。
第五:孩子的負面情緒,平靜耐心對待,孩子情緒激動時,千萬不要和孩子講道理。
抱著孩子或者到安靜的地方,靜靜的聽孩子哭一會,讓孩子平靜。幫助孩子搞清楚為什麼哭,是哪一種情緒,傷心還是憤怒。對孩子表示同情和理解,等孩子情緒平靜了,提出新的辦法轉移注意力。
第六:無論何種情況下,父母都不應該對孩子打罵,以暴制暴,只會適得其反。
不能語言威脅孩子,「你再這樣,媽媽不喜歡你了/媽媽不要你了」的語言懲罰,孩子心裡會記仇的,只會更加叛逆。
不要老拿孩子跟其他人作比較,「你看看,隔壁的妹妹都會XX了,你怎麼還不會」的比較行為,孩子會私底下想他那麼好,你要他好了,管我幹嘛。
以上種種都是提醒父母要重視孩子叛逆期的教育和方法,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偶爾淘氣,不聽大人的話,不以為然,但長期如此放任不管的話,孩子會越來越難管,甚至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願所有的父母都能以開放、包容、平和、耐心的態度,和孩子一起度過「叛逆期」!
來源:搜狐母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