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再致憤怒的媽媽:為了自己的幸福,學學「一致性溝通」!

文章摘要

一石激起千層浪——上周>>給憤怒的媽媽們:與其無用的抱怨老公,不如從審視自己的期待開始改變可直接點擊標題閱讀)一文,激起了很多媽媽的不同感受,疲憊而艱難的媽媽們,第一時間感受到的是委屈,甚至是憤怒。

今天,Po主繼續邀請文章的作者Anne——清華才女、某著名高校80後副教授,將繼續用薩提亞家庭治療心理學,來聊一聊該如何去學習一致性溝通,追逐期待的達成,也接納期待的失落。

文章略長也略深,但Po主建議有著這樣苦惱的「憤怒的媽媽們」靜心一讀,因為這是「自己幸福選擇的修煉目標,不是為了男人的舒適,而是我們自己想要一個和諧的生活。」

「這個社會對媽媽要求太高了…」

「我還要養孩子,肚子裡還懷著一個,爸爸一點都不關心…」

「如果爸爸負責了全部或者絕大多數的開銷,媽媽全職的話還可以理解,但現實在於爸爸媽媽收入相當,工作量相當,為什麼爸爸不付出只要媽媽付出呢?」

「我覺得多麼睏啊,多麼想多睡一會兒……」

看著這些媽媽們的評論,也回想著自己的各種艱難時刻,心裡不免有些心酸,是啊,面對這許許多多真實困境,讓媽媽們如何平靜的面對自己,如何平靜的面對生活

在這不平靜的生活中,冒出來這樣一篇文章,媽媽們第一直覺是防衛的,感受層面上,似乎覺得文章闡述的是一個「觀點」和一個「要求」:「爸爸可以不付出」+「媽媽必須不抱怨」。

作為媽媽中的一員,讓這些觀點見鬼去吧,我不是男人,不是來給媽媽們洗腦的,也完全不同意以上的觀點,在撰寫前文的時候,真的是在想,該如何提供一點幫助。

溝通:五種不同的溝通姿態

薩提亞心理治療流派將溝通模式分成五種不同的溝通姿態,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和一致性溝通。

相信對於當下探討的主題,很多媽媽面對父親不能滿足期待的狀況,其溝通姿態可能是以指責為主的。

觀察你的溝通兩點提示

我們來看一下下面這個司空見慣的情形:

老公出差幾天回來,陪孩子玩了一會兒,去看手機了,媽媽們看到老公在玩手機,生氣的情緒浮現上來,第一時間充滿怨恨地說「就知道看手機,就不能多陪陪孩子嗎,出差這麼多天了,我在家裡忙裡忙外的,你倒好,到家就玩」。

爸爸可能會說「我剛才陪孩子玩了啊,剛拿起手機看這麼一下,你到底有什麼事要我做,我做就好了,幹嘛嘮嘮叨叨的!」

媽媽們,你們猜爸爸們聽到了什麼,他們聽到的是「你沒有陪孩子,你沒有做事情」。

他們聽到的是對他們的否定,被否定的時候,你是否也會第一時間進入敵對防禦模式?在敵對模式裡,你會不會也如同他們一樣回擊?

提示1:觀察自己是否在否定對方

從以上的例子,給媽媽們的第一個提示是:觀察一下自己是否在否定對方

學習在表達的時候不要否定對方,任何被否定的人,都不會願意滿足你的期待。

好, 我們把上面故事再來重演一下。你可能會說——

「老公,不要再看手機了,去再跟孩子玩會兒,去幫我把地掃一下,還有那個垃圾桶,你去倒一下!」

這種情形,你家爸爸會怎麼反饋呢?有些爸爸可能說「我剛坐下一會兒,指東指西的,我就不能歇一會兒嗎!」你猜他聽到了什麼呢?他們可能聽到的是「我命令你去這樣那樣,你要聽我的!

媽媽們,如果爸爸們對你們這樣說話的時候,你有沒有覺得被控制,你有沒有想反抗,你會不會願意聽他們的?

提示2:觀察你是否在控制和命令

所以,我們需要進入第二個提示:觀察一下你是否在控制和命令

你能允許他不能完全遵從你的期待嗎?如果你的期待是不允許不被滿足,被控制的一方將很難願意合作

好吧,這麼一個小事,咱們再來衍化一下。假如你說的是——

「老公,我希望你先別看手機,能不能先去幫我把地掃一下,把垃圾倒一下。」

我相信當你能這樣溝通的時候,你已經進步很多了,在很多時候,效果會好很多。

溝通的結果影響三因素

然而,可能還是會有不同的結果,他可能會說「幹嘛非得讓我去倒,我就不能歇一會兒嗎?」會是什麼使他有不同的反應的?

影響溝通結果的因素,可以簡單的歸納為:自我,情境和他人

自我

你的內心想法和你的語言一致嗎?你了解你內在的狀態嗎?

有沒有可能即使你的語言信息裡面已經找不到指責和控制的信息,而你的聲音、你的表情、你的身體姿態卻不由分說地將這些內在信息透露了出來?

任何一種溝通都包含語言方面的和情感方面的不同信息,有沒有可能你覺得你如此的注意在表達的時候,不去否定對方也不去命令對方,而實際上你的語氣,你的肢體姿態都出賣了你呢?

爸爸「聽」到的是——「我要求你這麼去做,否則你就不好」。

情境

情境是什麼樣子的——

是不是你剛剛跟他有點小彆扭,然後你說了這樣的話,他在這樣的情境中不願意滿足你?

或者你的家裡有別的朋友甚至是因為有孩子在,你說了這樣的話,他感受到面子受損,不願意去做。

他人

你家爸爸的個人特質是怎樣的?他傾向於怎樣的溝通方式?

他內在有什麼觀點?有什麼期待?有什麼渴望和對自我的感受?

就如前面說的例子,如果他的觀念是「家務事是女人的事情」,如果他的感受是「如果我天天做家務就是個沒能力的男人」,那麼他很難滿足你前面這個小小的期待。

學習一致性溝通自我一致性和一致性表達皆需修煉

從自我的角度,需要我們修煉自我的一致性,並學習一致性表達

「自我一致性」並不等同「一致性表達」。

自我一致性是我們要了解自己的內在期待和感受,探索自己的期待和感受

也許你會發現,你的感受是如此憤怒,而你深層的期待,也許並不真的是對方去倒垃圾,而是渴望對方看到你為家庭做了這麼多努力和辛苦,並給你更多的關愛,你的真實期望是被看到和被愛,並且有人分擔。

親愛的,請看到自己真實的期待,否則即便他去倒了垃圾你仍然不舒服。

一致性的表達,是請表達你的期待,而不是表達你的命令,請闡述你的感受,而不是抱怨對方讓你產生了感受

分享你內在的思想、感受、期望,對對方心存好奇,對差異心存接納,描述性的去回饋而不是評價性的去表達。

例如前面的例子——

你可以先客觀描述發生的事情:「老公,我看到你陪孩子玩了一會兒,現在在玩手機」;

再闡述你的感覺和期待我感覺到我對這個有些生氣,因為我其實期望你多陪陪孩子,也多陪陪我,我們家人能一起多享受點互動。我內心裡甚至希望你過來看看在做事的我,告訴我‘你知道我很辛苦’,你願意分擔一些工作」

最後告訴他你對他的好奇和關心我這麼說你感覺怎麼樣?是不是你很疲勞所以沒有注意到這些,還是你只是不小心忽略了?

需要強調的是一致性表達不是對媽媽們的額外苛求,這是我們為了自己幸福選擇的修煉的目標,不是為了男人們舒適,而是我們自己想要一個和諧的生活。

一致性表達需要對自我和他人理解和接納的內功,也需要練習表達技巧,把握溝通環境的外功。我自身也只是在路上,經常要在發完脾氣之後的平靜狀態才能回頭來做這個一致性的表達,或者以為自己在一致性表達,而實際上後台的情緒傳達著要求和命令。

每個人都只是在路上,不需要每次都做到,做不到也不是犯錯,只是我們可以開啟一扇門試試看。而值得高興的是,我的身邊有人做到了,我也逐步在這路上,並且帶來了新的生活,這讓我們更相信路是走得通的。

關注情境:選擇合適的溝通情境

情境的角度決定了我們如果真的想要滿足我們的期待,需要選擇好的溝通情境,考慮到在不同的情境下帶來的不同的結果——

在雙方情緒升級的時候去溝通效果好還是在雙方恩愛的情境下溝通好?

如果這個期待真的對你很重要,你要選擇什麼樣的情境進行溝通呢?

如果你現在情緒不平穩,或者對方情緒不平穩, 可不可以先冷靜一下等待時機去溝通?

如果當下的環境和時間都不允許深入的溝通,你可不可以靜待一下時機呢?

探索你的溝通對象,學習接納

他人的角度,就像我們自己一樣,我們的情緒下面藏著很多觀點,藏著很多期待,藏著很多渴望,爸爸們也一樣的藏著這些東西,還帶著他們自己習慣的溝通模式。

如果你能夠去探索他們的內在,能夠嘗試帶著好奇去觀察和了解,那麼將更有益於你滿足自己的期待或者接納期待的不被滿足。

結語其實,我們能控制的只有自己

然而我們看到,自我、情境、他人,我們能控制和管理的其實只有自己。

很多時候溝通和爭吵就那麼發生了,情境可能不能選擇,比如對方的情境是極大的工作壓力,或者你選擇的這個愛人,他的內在觀點就是那麼深入,而阻礙了你的期待的完成。

外在的東西如此難以改變,如果我們死死的抓住要改變外在的念頭,不能放下自己的期待,我們有時候確實就會深陷痛苦。

我想很多媽媽們之所以有認為前面一文闡述的是「媽媽們不要抱怨」那樣的誤解,是因為我們談了大量的關於「放下期待,看看情緒,觀點,渴望方面,我們能自己做點什麼」的部分。

事實上,我真心的鼓勵媽媽們去學習一致性溝通,去努力滿足自己的期待

但是我也提醒媽媽們,即便你做了一致性溝通,也未必能滿足你的所有期待,因為結果是三方面決定的,你們夫妻雙方是在一塊特定的舞台上,一起跳的一場雙人舞,所以,當你無論如何也不能改變對方,內在充滿痛苦,能不能放下抵觸,為了自己的幸福,而不是為了任何男人的期待,回看一下前文的一些內容來學習關愛自己呢?

如果你堅持去一致性溝通,你也將是你愛人和孩子的榜樣,你的堅持,會給對方帶來影響,雖然會需要很長遠的耐心來形成他們的改變。

那又怎麼樣呢?如果當下,你要的是自己的幸福。

這裡是清華爸+復旦媽打造的原創親子平台,

分享身邊育兒達人(尤其是爸爸們)的育兒經,

多元教育理念的碰撞與啟發,

創意遊戲與實用資訊,

予教育以理性,予育兒以靈感

————————————————

九個月大的孩子要教他些什麼?

night119

家有二寶,爸媽如何平衡對兩個孩子的愛?

night119

孩子寫作業沒煩惱,只因媽媽懂得說這些話!

night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