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類小孩,讓父母大傷腦筋:明明挺聰明,就是不用功,結果成績不上不小,起起伏伏。家長威逼利誘,軟硬兼施,就是沒辦法激起孩子的「鬥志」,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家長該如何幫助這類孩子改變學習習慣呢?
暑期,姐夫帶著全家來做客。一天晚餐後,我們聊起了他女兒的學業,這個貪玩的小女孩總是不用功讀書,為此父母曾想過好多辦法,甚至軟硬兼施,卻收效甚微。
談話間,我感受到,姐夫的語氣中帶著一絲的懊惱與茫然。同時,那次的談話,激起了我對孩子「不用功讀書」的思考與探究。
(朱子/插畫)
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學業有成,忙不迭地把孩子送往各種特長班、興趣班,巴望著他們能夠在同學中間先行一步、技高一籌。
可偏偏有些孩子就是既不領情、也不買帳。更不知道有多少父母,使得茫然的孩子胡亂「賽跑」, 結果, 有好些孩子不僅跑出了「跑道」,甚至跑進了「死胡同」。
那麼,為何孩子會辜負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呢?難道真的是孩子故意不用功讀書嗎?還是另有原因呢?
按照美國心理學家、美國家庭最高顧問詹姆士·杜布森博士的分析,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主要有三個原因,即發育遲緩、學習遲緩和不用功。
因此,孩子在學校成績不好、表現不佳,並非純粹是他不用功讀書所導致的。
身為家長或老師,我們首先必須清楚一個重要的事實,就是一個孩子想要取得優異的成績,僅僅憑聰明才智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考慮這個孩子是否發展出了自律的能力。
正如杜博士所言:「智力正常的孩子,不一定具有自我約束、自我控制的能力。對於需要日復一日忍受的痛苦和困難而言,自我約束、自我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父母的三種錯誤態度
根據杜博士的觀察,發育遲緩和學習遲緩的學生數量畢竟還是少數,不用功的學生所占的比例卻多得驚人。令人遺憾的是,為人父母者對於他們的了解卻少之又少。
調查顯示,一般父母對於不用功的孩子會有以下三種的反應:
第一種反應,認為孩子不用功純粹是由於孩子屢教不改。
父母已經盡力為孩子選擇了最好的學校,並且對於子女的課業千叮嚀、萬囑咐,老師也非常盡責。為什麼孩子就是不上進、不成器呢?
於是,很多父母便草率地下結論,認為這個孩子就是屢教不改、頑固不化。也有不少父母想方設法,甚至採取極端的手段「管教」孩子,譬如,扣發零用錢;不準孩子出去和同伴們玩耍;不能看電視、上網;原本答應的禮物被取消等。
甚至,有的父母用侮辱性的語言貶損孩子的人格,辱罵孩子「不中用、笨蛋一個」,使得孩子自尊心受到打擊,抬不起頭來。
事實上,這樣理解孩子的不用功是很片面的。
其實,真正徹頭徹尾不用功讀書的孩子並不會太多,但是,如果一個孩子在家的時候父母貶損他,而到學校,老師若不知情,再對他橫加指責,那無疑是釜底抽薪、雪上加霜了。以後要他鼓起學習的勇氣、提升學習興趣,更是難上加難了。
很多父母認為,既然孩子不用功讀書,只要給孩子施加壓力,就能夠促使他恍然醒悟,發奮圖強。我想,那無異於白日做夢。在過度的壓力下學習,孩子反而容易產生叛逆與厭煩。
第二種反應,向孩子許下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兌現的諾言。
這也是父母常犯的一個錯誤。例如,一個二三年級的小學生常常會得到家長的許諾,如果整個學期都能認真讀書,暑假就能和父母去海邊遊泳。
還有,父母答應12歲的孩子,如果他一整年都表現良好、成績優秀,明年就可以得到一輛他期待已久的自行車,等等。
這種需要等待太久的獎勵,通常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努力。因為,無論是在心志上,還是在成熟度上,大多數孩子都不能把一個長期目標牢記在心。
對孩子們而言,時間過得太慢了,眼前拿不到的東西並沒有太大意義。所以,可望而不可及的甜頭很少會起到刺激孩子用功讀書、努力學習的作用。
第三種反應,認為孩子年齡漸長,自己會學著承擔責任的。
面對學習不用功、成績不理想的孩子,有的父母會說:「他要學會承擔責任!我不能總是幫他,這是他自己的事兒。」
有時,面對因孩子不用功而心急如焚的家長,學校的老師也會勸他們說:「不用擔心。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的孩子會解決這個問題的。」
真的嗎?恐怕這是個最大的誤解。
通常情況下,孩子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然、自發地解決問題,尤其是在小學階段養成的不用功學習的習慣很可能會持續下去。
甚至,大多數不用功的學生還可能終身為此所累。他們通常做什麼事情都馬馬虎虎,沒有章法。
誠如Dr. Knoblauc所言:一個人會自然而然地變老,但不會自然而然地變成熟。
所以,除非對孩子進行適當的訓練,幫助他們提高自律能力,否則,再美的諾言、再大的壓力,或再多的怨言都無濟於事。
幫助孩子用功學習的正確方法
既然如此,父母該如何切實地幫助孩子用功學習呢?杜博士透過多年的實踐,給出了兩有效的解決方法。
首先,父母必須持之以恒地陪伴孩子,和他共同面對困境。
若想改變孩子不用功讀書的狀態,建立孩子的自律能力,父母必須投入充分的精力和時間,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比如檢查孩子是否完成每天的作業。
杜博士指出,要想使這種辦法行之有效,要想重建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與責任感,父母就必須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並且花時間與學校坦誠地溝通和緊密地配合。例如,父母主動與學校溝通孩子的作業與進步情況。
一個極為重要的前提是,父母自身先要訓練出自律的能力。父母必須想方設法使自己的努力保持下去。如果父母能做到這一點,相信孩子的學習會逐步提高,自我約束的能力也會逐步加強。
其次,父母應該積極地幫助孩子提高自律能力。
據史丹佛大學所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幫助不用功的學生不斷提高成績的一個方法就是父母的參與。
的確,現代的父母都很忙碌,但是,當自己的孩子出現「不用功讀書」的狀況時,你都不願意提供有效的幫助,還能指望誰呢?那麼,父母又該怎麼做呢?
父母必須知道當天老師給孩子安排了什麼作業,又該如何檢查孩子已完成的作業。同時,除了孩子在學校的時間以外,課餘時間應該得到妥善的安排,並且學習的時間要固定,盡可能不打擾孩子。
尤為重要的是,在孩子對功課的態度有所轉變的時候,或者在孩子做完了功課、答對了題的時候,父母要及時地給予肯定和鼓勵。
實驗證明,對不用功學生的激勵通常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同時,這些積極的激勵措施應該建立在明確的、可達到的目標之上。
如此,借助於父母的積極參與,孩子的自律能力會逐步得到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也會逐步得到提高。父母與孩子也能夠信心百倍地面對日後的學習與挑戰。
關於作者:
關注教育新動態,分享實用育兒經驗,與家長和孩子們共同成長!微信號:jiaoyufx2014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