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關於孩子期末成績那二三事,家長你有真的了解嗎?



「你們家兒子這次考試怎麼樣啊?」

「甭提了!那點分說出來都嫌丟人,我告訴他,暑假一天也別想玩了,到輔導班老老實實補課去!你女兒呢?」

「我女兒倒是挺爭氣的,每科都在95分以上,班上前三名,我剛剛買了一支手機給她當獎勵!」

最近幾天,經常能聽到類似的談話。隨著期末成績的公布,孩子的分數、排名又一次牽動著家長的神經。

在中國,不重視孩子分數的家長幾乎沒有,但絕大部分家長,在對待孩子考試成績的問題上卻有失偏頗。

無論考得好考得差,怎樣處理才能給孩子積極的回應,幫助他在以後的學習中更好地發展?

中國家長為什麼這麼重視分數?

家長狂熱追求好成績的背後,隱含著兩個推理:

成績好→上好大學→好工作→好前途成績差→上差大學(或考不上大學)→差工作(或失業)→沒前途

為了證明這是個偽命題,我們不免俗套又要舉例一番:

一個小孩6歲才會說話,10歲才會寫字,老師對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思維不合邏輯,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你能說他是劣等生嗎?他叫愛因斯坦。

一個孩子高考考了3年,第一次英語只有33分,後來他開了家名叫「新東方」的英語培訓學校。他叫俞敏洪。

一個孩子高考也考了3年,第一次數學考了1分,第二次數學考了19分,第三次數學才考了79分。他叫馬雲。

當然以上只是針對性舉例,並不代表低分的人有前途。但我們也必須承認:人與人之間確實是存在差異的。

有的孩子擅長邏輯思維,有的孩子擅長形象思維,有的孩子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有的孩子對花花草草感興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也不可避免有自己的短處。

如果孩子確實盡力了,在自己年齡階段裡應該知曉的知識也都具備了,家長再過分苛求孩子的分數,比如孩子最好的成績也只能考到班級第15名,卻要求一定要考到前3名,就不可避免會對孩子造成過剩的壓力。

如果家長不能正確看待孩子的分數,適當引導孩子對待分數的態度,後果會很嚴重,很有可能嚴重到傷及孩子的自尊,埋下孩子厭學甚至是「自閉」的種子。

我們常常會看到以下兩種現象:考完試,分數,爸媽就喜上眉梢,開始給孩子各種獎勵,從金錢物質刺激到要求管理放鬆,甚至會有一些違背平時所謂「原則」的「獎勵」;反之,如果分數不好,則會大肆批評孩子「不爭氣」、「沒出息」,認為孩子「資質太差」、「沒有希望」,即便不表現出來,心裡也暗暗有「失望」、「焦慮」的情緒,更有者會全盤否定孩子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兩種現象中,家長都犯了一點教育致命的錯誤:只看到短暫的現象,忽視了孩子長久的內心狀態。

家長法則第一條:成績與成長相比,成長永遠是第一位的。

什麼是「第十名效應」?

分析顯示:

大部分單純追求第一名、第二名的人,知識面狹窄,因為他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課本學習上,考得出很好的成績,但精力有限的原因,他會較少精力去做真正對成長有意義的閱讀,他接受到的是課本教育。

而「第十名效應」的人,功課學得也不錯,但是他能用很多的時間去博覽群書,做好閱讀,知識面很豐富,也就是他接受到的是人文教育。其次原因是,許多單純追求第一名、第二名的人缺乏個性,為了追求好成績,花去了幾乎所有的時間精力,對於與功課無關的都缺乏興趣,本來可以有的一些特長也不願去發揮去挖掘。

而「第十名效應」的人,愛好廣泛,態度積極,熱愛閱讀,喜歡運動,喜歡交朋友,願意嘗試新鮮事物,對生活保持好奇心,成長為較強創造力,及有感受幸福能力的人。

不論孩子成績好壞,要多分析孩子成績背後的原因既不要因為孩子一次沒考好,就責怪孩子,也不要因為成績不錯,就欣喜盲目獎勵。不要盲目地將孩子同一門學科前後幾次的考試分數進行機械地比較,以此判定孩子該學科學習效果的好壞;或者簡單地比較同一次考試中不同學科分數的高低。

考試成績是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家長要注意觀察了解是什麼導致了孩子學習成績下降?是因為基礎知識不牢,還是解題速度不夠。是學習方法沒掌握,還是考試時心理素質差。如果家長發現了這些原因,就要及時與孩子進行交流,這樣才能真正為提高孩子學習成績找對方法、取得實效。

分數背後,家長分析透徹了麼

分數是個現象,家長應該動腦筋分析分數背後的多方面原因:

其一,分析孩子的學習水平。

任何一門功課都有三個層面的水平——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掌握的水平;基本技能水平;綜合技能水平。通過考試卷子和平常的作業,可以分析出這三個層面水平的情況。哪方面差,重點要解決哪方面的問題。

其二,分析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學習成績與非智力因素關係密切,一些孩子學習成績上不去,有的是學習興趣問題,有的是學習習慣問題,有的是意志品質問題,有的是情緒問題,有的是責任心問題。應該具體分析,找準原因。

其三,析孩子的學習方法。

有的孩子,成績總在某一水平上,難以突破,學習態度、習慣也較好,這往往是學習方法問題。應該一科一科地分析學習方法存在什麼問題,採取改進措施。

其四,分析孩子的智力因素。

成績上不去,也有智力方面的原因。智力有四個基本因素——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而每個孩子這四方面的能力往往發展不平衡。有的記憶力強而思維力弱,有的觀察力強而記憶力弱。這就需要從孩子實際出發仔細分析,哪方面能力弱,應優先訓練哪方面的能力,促進孩子智力的全面發展。

其五分析孩子與老師的關係。

孩子與老師的感情如何,對學習影響很大。

給家長提出幾條建議

1、不要給孩子簡單地定分數指標,要在具體指導上下功夫。

有些家長簡單地對孩子說:「這次必須達到多少分。」這樣,除了增加孩子思想壓力,解決不了具體問題。應該指導孩子分析薄弱環節,訂好計劃,改進方法,越具體越好。當然要以孩子主動思考為主,不能強加給他。主動找熟悉孩子的老師聯繫,請老師幫助分析孩子的學習狀況。

2家長應該主動去請教班主任老師和任課老師

越是找不準孩子學習問題原因的,越要及時找老師討論,請老師出出主意。有的老師分析不透沒關係,還可以請教有經驗的老師。

3、家長明白了分數背後有很多因素,就可以改變看分數單和談論分數的方法。

考試過後,不天天催問:「分數單發了沒有?」孩子把分數單給家長看,家長應保持平靜的態度,可以說:「你主動把分數單給家長看,很好。我們找個時間具體分析分析這次考試情況,好嗎?」 孩子遲遲不把分數單拿出來,可以啟發他:「這次考試應該總結一下,你先考慮考慮,今天或明天晚上我們一起分析分析。」

孩子成績不好,不要簡單責備而採取理解的態度:「這次沒考好,咱們再努力。你自己總結經驗教訓。什麼時間一起討論討論?」這些做法是舉例性的,各位家長肯定會選擇更有效的方法來解決。

如何回應孩子考得好與不好?

A:孩子考得好——

1、可以給予孩子適當的物質獎勵(如給孩子買一套她很久就喜歡的圖畫書)和精神獎勵(可以是一個簡單的吻)。

雖然孩子是為自己學習,但好成績意味著付出了努力,這種努力值得獎勵。同時獎勵要在合理範圍內,不宜用物質刺激來誘導孩子養成利益驅動的心理。

2、幫助孩子進一步優化學習方法。問問看:同樣的分數,和別的孩子相比,你的孩子是否犧牲了更多的課外時間呢?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小剛和小明期末考試英語都考了100分,但小剛每天需要花1小時復習,小明每天只需要花30分鐘,雖然最後成績是一樣的,但從投入與回報的比率上看,小明的學習效率明顯更高。因為小剛每天集中一小時復習,小明則早中晚各花10分鐘復習,英語作為一門記憶性很強的語言學科,多次重復利於記憶,所以採用零碎時間分散復習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B:孩子考得「差」,忌嘮叨、諷刺、挖苦

有的孩子望子成龍心切,分數不理想,怎麼解氣怎麼說:「榆木疙瘩腦袋!」「一樣的腦袋,你怎麼就這麼笨!」

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聽到這些諷刺,往往會產生逆反心理。時間久了,就會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我媽總罵我笨,我是夠笨的。」表面上看他們對父母的諷刺、挖苦無動於衷,其實這種內傷很難醫治,兒童心理醫生觀察就發現,那些看起來無精打采、自卑內向的孩子,肯定是在否定批判的環境中長大的。

長此以往,孩子還會產生「抗藥性」,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家長說「我說什麼他都不聽」的原因。

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最需要的是家長的理解、接納和幫助。回到最初那句話:不要因為追求成績而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也只有孩子真正成長了,成績的提高才不再是難事。

閱讀原文

關於作者:

孩子是我們這輩子最大的投資!最重要的事業!與其拼死拼活給孩子掙財富,不如把孩子培養成財富!我們面對面交流,讓最具權威的親子教育專家來幫你解決你的困惑和難題!!

可惜高露並不生氣!穿棉襖配燈籠褲,低調走機場。氣質不輸85後小花。

night119

媽媽太強勢只會傷害孩子,聰明的媽媽要學會這樣做,一家人永遠幸福快樂!

night119

寶寶睡覺老醒?都怪你關注太多!

night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