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為什麼別的孩子會的,我的孩子不會?「三歲看大」教爸媽如何了解孩子的成長發育

文/李躍兒

曾經我如此介意,別的孩子會背唐詩,他卻不會;

曾經我如此介意別的孩子會騎車,他不會;

曾經我如此介意別的孩子熱熱鬧鬧玩在一起,而他獨自在角落看書;

曾經我是如此介意……他……為什麼不能……

—以上內容摘自李網論壇

三歲看大—看什麼?

「三歲看大」到底要看什麼?是指要科學的、按照個體成長的規律來「看」自己的孩子。

1

一樣的年齡,不一樣的孩子

一個兩歲的孩子可能已經伶牙俐齒,而另一個兩歲的孩子卻只能發出咿咿呀呀的模糊語音。這樣的情況令家長感到非常迷惘,不明白到底該如何看待這樣的情況。

「孩子都是一樣的」是說人的生長規律是一樣的,但並非說每一個孩子成長的時間和水平都相同。

具體情況與遺傳和生活環境有很大關係,遺傳使得某些孩子在同一階段某一項能力非常突出,而另一些能力要晚一些發展,各不相同,因而也不具備可比性。

天才也並非是後天教育的結果,而是天生在某一方面或全方面的能力特別突出。

美國心理學家艾倫·溫納(Ellen Winner)寫過一本書叫《天才兒童:神話與現實》,對天才孩子和普通孩子進行了詳細的比較,向人們揭示天才孩子的秘密。

書中提到一個「數字童子」的案例:

凱利一歲半對字母和數字著了迷。

他時常一邊用手把玩黏在冰箱上的塑膠字母,一邊一遍遍地唸叨字母名稱。凡是他找得到的玩物,如筷子或積木之類,全都成了他用來擺字母與數字的材料。

兩歲時,有人給了他一本日曆,他就不厭其煩地朗讀上面的數字,看見旅館房間門上的數字,會立即讀出聲來。

兩歲半時,母親頭一次帶他去辦公室,他就被辦公室門上的數字迷住了,很快搞清了麗茲在303,寶利娜在323,霍華德在324。

三歲時,父母帶他去露營,走到公園門口時,管理員要特許證號碼,父母都記不清了,凱利脫口而出:「502—VFA。」

凱利五歲時,可以一連三個小時獨自玩數學活動——擺卡片或木條、算題、在計算機上玩數學遊戲等,從不覺得累。

五歲的凱利稱自己為「數字童子」,他與數字結下了不解之緣。

毫無疑問,凱利對數字的迷戀是與生俱來的,我們無法通過教育手段或嚴密的訓練,使一個兩歲的孩子達到凱利的狀態;也無法通過教育和講道理,讓一個五歲的孩子在三個小時裡獨自進行數學活動。

天才兒童總是對他們擅長的項目具有極大的熱情,這種熱情無法通過外部的訓練達到。

成人如果認識到這一點,就需要懷著一顆平常心,喜悅地接納孩子,在他現有的基礎上,幫助其成長為一個能夠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快樂生存的人。

2

天生我材必有用

人們通常會讚賞樂觀型的孩子,因為他們熱情開朗、活潑好動、樂於去試探沒有見過的新鮮事物,也會在被新鮮的事物吸引之後,無法深入持久地研究下去。

隨著年齡的增長,世界上能夠吸引他的事物逐漸地變少,但他會從很多事物中發現最感興趣的那麼幾項,開始深入地探索,他仍然會帶著樂觀熱情的個性,將來成為生活的享受者。

這個深入探索的時間可能在八歲,可能在十歲、十六歲,甚至二十五歲,總之,你會發現,他一樣會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得非常好,只要他身心健康。

而另一些孩子有可能完全相反。

他們不茍言笑,對身邊所有的事物都抱持謹慎的態度,絕對不會做先吃螃蟹的人,他也不必非得做那個第一個嘗螃蟹的人。

每到一個新環境,他都會沉著冷靜地默默觀察一番,有時候,他們的這種狀態在成人看來好像對周圍的事物不感興趣,但是當他們選中其中一項事物的時候,就會默默地長時間地探索。最終達到對周圍環境的完全了解。

雖然這兩種孩子的表現形式完全不同,但最終結果可能是相同的。

如果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好的情況,那一定是孩子身邊的成人給他的評價有問題。

比如成人可能覺得樂觀型的孩子不夠有耐心、不腳踏實地,試圖培養他的耐心,在孩子試圖放棄一項事物時,批評他:「你真沒耐性,這點時間都堅持不下來。」

三番五次地這樣做,孩子可能從此把自己定位成這樣一個人,無意識地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最終果然做到了成人的「願望」。

常常會看到一些成人這樣說自己「我特別沒耐心,常常丟三落四。」既然對自己的缺點這麼清楚,為什麼會無法改正呢?

恐怕他在童年時就常常這樣被大人批評,潛意識裡已經把自己的人格定型了,覺得再怎麼努力也沒辦法改變,於是也就放棄了改變的願望。

3

怎麼比較孩子,發現問題

對孩子的發展狀態進行比較是有必要的,但我們只能用孩子的前一階段和現在比較,而不能將這個孩子與那個孩子比較。

只能用孩子的個體發展水平與普通發展水平比較,而不能挑出孩子發展緩慢的部分與其他孩子發展快的部分比較。

4

正確評價自己的孩子

每一個做父母的都懂得「正確評價孩子」這句話,要想真正做到卻並不容易。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

1. 你對孩子感到欣慰的方面有哪些?

2. 你對孩子感到擔憂的方面有哪些?

當你將兩方面的內容列出之後,也許會發現,你現在感到擔憂的問題正好是由於感到欣慰的方面造成的。

比如這位家長對自己孩子的評價表:

欣慰的方面:

懂道理——當他要做的事大人不同意時,給他講講道理,就不再做了。

體貼人——媽媽有時下班回來累了,孩子會問:「媽媽你怎麼了,是不是不高興?」如果媽媽說累了,孩子就趕快說:「媽媽你快坐下休息吧。」這時都會感到心裡很溫暖。

乖——從來不惹事,不會使家長擔心,不去做那些危險的事。

聰明——走過的路就能記住,能認識很多車的牌子,兒歌讀幾遍就能背下來。

擔憂的方面:

膽小——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的時候,總是不敢主動上前找小朋友玩。別人搶他的東西,只是哭,有時候只是默默地看著別人把他的東西搶走。

特別黏媽媽——只要媽媽下班在家,就緊緊貼在媽媽身邊不願意離開。

不願意自己玩——總是要大人陪他玩。

這個例子中,孩子為什麼會懂道理?一種可能是家長在講道理時的氛圍非常令人緊張、不舒服,這種氛圍使孩子放棄了所做的事。另一種可能是,家長講道理時臉色沒有以往那麼和藹,使孩子感到害怕,所以放棄。

第二條是孩子非常體貼大人。其實這個時期的孩子正處於自主敏感期,只知道自己的想法和做到自己的願望,他們無法換位體諒別人,也沒有成人那樣疲勞和生氣的經驗,不懂得出現這種狀況時的心理感受,一般無法體諒別人。

如果一個三歲的孩子出現「體諒別人」的情況,一定是訓練出來的。他把發展的力量用在了時時觀察別人的臉色,不能忘我地進行思考和探索。

這位家長對孩子感到欣慰的地方,從發展的角度來看,正是要感到擔憂的。

第三條——乖。在傳統教育中,成人都希望孩子乖。所謂的乖,就是成人說什麼就做什麼,不給做什麼就不做,這樣他就失去了自己。

正是由於孩子具備了這條讓家長滿意的地方,才會造成令家人擔憂的第一條——膽小。

孩子既然乖了,就不敢探索,使得內心非常空乏蒼白,缺乏熱情。由於對環境的敏感,他們會專注於曾注意過的事物,所以一般記憶力都非常好,但記憶力好不能算是聰明。

人的生存需要的是智慧,而智慧是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對環境的適應力,而不僅是記憶力。

所以評價孩子對每對父母來說都是要學習的課題。家長的目光是陽光也是鐮刀,一定要用好,這樣,孩子才能茁壯成長。

三歲看大—怎麼看?

評價孩子時,首先要看清上天給他的專長是什麼,應該怎樣幫助他發揮專長。之後,要檢查的是幫助的效果如何,幫助得對不對,這些都會在孩子的行為中顯現出來。

對上面那份評價表中的孩子做一段時間的調整之後,我們可以從發展的角度出發,重新列出令成人欣慰與擔憂的方面:

欣慰的方面

1. 孩子能夠堅持自己的原則,當他要做的事與成人的要求發生衝突時,能夠據理力爭,堅持自己的主見。

2. 孩子從不在乎周圍人的看法和評論,成人的批評不會改變他的工作方法,每天忙於自己的探索。

3. 成人越不讓他做的事,他越感興趣,千方百計地要試探。我們必須通過多次的行為過程才能控制他對危險事物的探索。

4. 發現孩子非常有智慧,社區裡一個大個子的小孩搶了他的東西,他沒有試圖自己上去搶,而是跑去找媽媽,請求媽媽的幫助。如果那個孩子跟他的年齡、個頭一樣大,他就會緊緊地抓住自己的東西不鬆手,有時會把自己的東西搶回來。

擔憂的方面

1.孩子每天工作時間太久,擔心孩子太累。

2.孩子吃飯太多,擔心體重超標。

3.孩子探索範圍太廣,擔心家長照顧不過來,會有危險。

如果父母能夠做出這樣評價,說明他們非常懂得自己的孩子,養育的目的非常清晰。也可以看出父母是無私的,評價孩子是為了孩子獲得良好的發展,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
來源

廢物再利用,卷紙芯也有春天!讓孩子玩出小創意!

night119

怨孩子不成器?請試著做一個坐在路邊幫他鼓掌的媽媽!

night119

這一年我30歲,孩子3歲……我57歲,孩子啊! (看完淚崩了)

night119